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最新的一篇網誌,以亞投行為題介紹亞投行創立和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政策,指出要為把握新機遇做好準備,因為香港在經濟上未能自給自足,憂慮近年興起的「本土」夾雜「排外」和「閉關自守」會為香港帶來影響。
到底本土和排外是否有必然關係?請看今屆特區政府所推行的政策。2012年時,行政長官梁振英宣佈推出「港人港地」,優先照顧香港人置業需求。政策規定政府賣地時,會於地契條款規定土地上興建的單位,30年內只能售予香港永久居民。而同樣在2012年推出的買家印花稅,即俗稱BSD,規定所有於2012年10月27日或以後的物業買賣,買家為非永久性居民則要額外支付15%的BSD。上述兩項決策,受益對象均為香港永久性居民,明顯是有利於本土,尤其是希望置業的香港人。倘若這類本土政策是與排外有關,政府就需要檢視一下自己有否帶頭排外。
香港的樓市有顯著過熱迹象,當年政府推出的政策,顯然是為了壓抑炒風和平衡香港人的置業需求。對於本地居民而言,興建出來的單位,首要解決的自然是居住問題,而非炒賣;正如公屋和居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解決住屋需求,而非予人謀利。今日公屋富戶依然存在,居屋需求和供應不成比例,外國和中國熱錢流入香港樓市,導致樓市過熱,影響本地居民住屋和置業。政府推出「港人港地」和BSD,優先解決本地住屋和置業需求,不過是履行政府的職責和義務,本土與排外根本無直接關連。
除住屋問題外,特區政府亦有推出限奶令來阻止猖獗的走私奶粉情況。對於走私貨品上大陸的情況,北區在很多年前已經深受影響,隨着北區居民反水貨的示威活動,水貨客不再只限於北區出沒,情況開始擴散至香港各區。不少父母為了一罐奶粉而跑遍香港,難道此時推出限奶令來確保香港家長可以買到奶粉就等同於排外?只要走私奶粉的問題不是嚴重到影響香港的家長,相信不會有這麼多人,即使不認同反水貨的手段,都會認同反水貨的理念。反水貨活動主要針對的對象,都是走私香港人日常生活用品的水貨活動;至少,那些在尖沙嘴和港島出沒的中國土豪,暫時不見得有受反水貨活動影響,或者被示威者指罵。
不論是「港人港地」,BSD還是限奶令,看似排外的政策,實際上只是為了解決本地居民的需求而已。正如香港人爭取真普選和特首候選人的提名權,這都是本土到不行的事。如果香港人有真普選,能夠選出一個民選政府,住屋需求和走私奶粉的問題,絕對有更好的辦法去處理,也不會延遲到近年才有政策出來緩和日漸惡化的趨勢。一個無民意授權的政府,就只能夠推出這些政策去討好香港人;至於問題的核心部份,即特區政府有否決心站在香港人的一邊與北京討價還價,一個無經歷過普選的政府,又怎會「有牙力」糾正錯誤?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