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逝世,絕大部份評論都只談他對新加坡的立國貢獻,甚少人對他的高等教育理念作過回顧,大概是因為一般人認為他在這方面乏善可陳。事實上新加坡今天的成就,和它的高等教育制度應有不少關係,雖然香港人贊成和佩服的不多,一如他們不認同李光耀對傳媒的態度與手腕。
李光耀深知培育人才對新加坡的重要,所以即使在沙士疫症之後,政府需要大力撙節各項支出之際,唯一沒有給削減預算的國家支出,就只有軍事國防和教育兩大範疇。李光耀看到英國吸納全球精英的成績,一心把新加坡打造為亞太區的精英人才中心,其提供條件之優惠,比美國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國受惠於兩次世界大戰,大量吸收了歐洲的精英人才;新加坡受惠於東南亞國家的多次政治動盪,大量吸收了這些國家的新一代精英,其中包括香港的九七危機。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兩個大國:中國和印度的年輕一代,日後將會有多少人被新加坡「收歸國有」?數目肯定只會越來越多,因為環視亞太其他國家,英語與華語並重的唯有新加坡一地。
很多人批評新加坡太早實行精英篩選分流制度,李光耀從來不否認他的「人生來便不平等」的哲學,因此新加坡只對培育精英不遺餘力。為了要在十年內為新加坡培養出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新加坡政府不惜投入巨額金錢,吸引年輕學者(當然是科學範疇為主)到新加坡從事學術研究,而且訂出了具體的十年計劃與進度表,務能一步一步的走向目標。過去香港人多以為新加坡的大學畢業生嚴重缺乏創意,因為在李光耀的家長式管治下,人人都不敢超越雷池半步。新加坡政府的高級官員大多由國家自小栽培,香港人也主觀認為他們和新加坡的大學生一樣,只對李光耀及其家族的領導馬首是瞻。不過這並非事實的全部。事實上新加坡的大學畢業生以至政府決策官員近年的創意突飛猛進。
在新加坡當大學教授,不是以出版發表多少篇論文作為他們主要的表現評核,而是以他們對新加坡社會及經濟的影響作為審視標準。一分錢一分貨,今天不單新加坡的官員是世界薪酬最高的公務員,新加坡一眾大學的教授講師也可以拿到令其他大學同行羨慕的報酬,甚至連香港也瞠乎其後。說了一大堆關於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情況,和香港現狀比較,實在令人慨嘆。
李國章挾前中大校長、前著名醫科教授、前教統局局長及現任行政會議成員的履歷,最近出任港大校務委員會委員一職,公眾當然對他有較高期望,尤其是在校委會主席快將換人之際,李國章絕對是德高望重的最佳人選。不過,他最近對港大國際排名近年一直下降的原因定性為教授們的「不務正業」,卻又令人難免對他領導大學發展的理念和能力產生疑問。李國章的理想是大學應只是做學問研究的地方,教職員支持任何公民行動或參與任何社會活動,都有可能被定性為「不務正業」。港大的陳文敏及戴耀廷是最近的爭議例子,建制派群起而攻之,任何大學的教職員看在眼裏,若不自忖是建制派的一員,自不然都會有唇亡齒寒的感覺。
大學裏仍有學術自由,但須自限於學術研究方面;大學裏再沒有言論自由,尤其是不屬於你任教或研究的科目。大學不應是監察和批評政府的基地,因為這有損師生對做學問的專注和表現。今後大學可以做更多支持政府施政的研究,也會有更多資源做這方面的工作,但「不務正業」的教職員卻不再會有過去的蔭庇。
大學教授當然可以替政府施政背書甚至公開支持,但多少人會這樣做?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取得一定成功,香港是否也可以「有樣學樣」?香港特區政府當然以為自己的如意算盤會打得響,但香港人會否接受這樣的培育人才模式?新加坡的目標是成為亞太區的精英人才中心,香港的目標則是協助特區政府施政,這兩者的分別,早已決定了成敗的關鍵在哪裏。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