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讀書真是一件需要父母及小孩一起去做的大項目,在我求學時,家長已很緊張為孩子籌謀,現在比當時更甚。最近聽到朋友已開始為半歲的幼童展開報讀幼稚園的計劃,幾歲孩子要上面試班,讓孩子更有把握考到好的小學,高小要應付升中派位,派不到位又怕無好學校收,要父母帶同孩子上刀山落油鑊地四出奔走。不少香港父母從小便把子女訓練成十項全能,不只中、英、數的基本科目,音樂、跳舞、功夫、美術、棋藝等等五花八門的證書班就是這樣誕生,以供怕找不到學校的家長裝備孩子。晚飯時候坐地鐵,碰見不少仍穿着校服的學生,應是上完課外活動或補完習,一臉疲累。大家真的希望小孩在這種教育制度之中成長嗎?還是沒有選擇?
創意被教育扼殺
其實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天賦,小孩並不是由機械生產出來,所以每個都不一樣。現今的教育制度正在扼殺孩子的個性,令大部份孩子失去冒險能力,因要滿足學校及家長,孩子都不期然恐懼犯錯,漸漸變得沒有自己的想法,每個學生一個模式的思想,就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實用的學科變得更重要,因為大家認為念實用的學科將來才能找到工作,就是這樣,每個人的成就或智力、有錢或貧窮,好像都取決於學術上的高低,所以學校為社會需求而設計合適的課程,而不是發掘及發展每個人不一樣的專長。而家長亦為了孩子將來能找到工作,獲得被大眾認同的成就而配合這種制度,從幼稚園起便落入圈套,認為實用學科才是最重要。各位家長,問心你喜歡現在的工作嗎?我相信很多人其實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只是在忍受,並非在享受,對很多人來說一生就是要搵份工、搵錢,目標就是買到一幢樓,這是你想要過的生活嗎?居住是我們的必需品,只是在香港卻變成了做人的目標,多可悲!
最近再聽Ken Robinson 在Ted的演講,他說得很對:我們不只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更面臨人類資源的危機。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教育的新方向,人類越來越沒有創意,創意被教育扼殺了,教育應完全改變,重新建構人類大腦內沒有開發的礦物,那裏充滿寶藏。我們其實能有多樣性的發展,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只要是有某種才能都應自由去發揮。
我一直以為自己讀書不成,因我從小對實用課本沒興趣,我只對畫畫、砌垃圾及圖像感興趣,到有機會念大學我選了念藝術,很多人認為這是搵不到錢的科目,不明白我為何有這樣的選擇,但念這科我沒有困難,而且成績亦非常好,雖然做藝術不見得有甚麼了不起,但最重要是我喜歡我的工作,在那裏找到自己。所以不要小看你家的小孩,快去幫助他們發掘他們獨一無二的天賦。
【氣蘊生動】
撰文:葉蘊儀
九十年代歌影視三棲藝人,現為母親,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碩士畢業,熱愛藝術工作,喜愛電影、旅遊及獨處,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
本欄逢周一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