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國葬儀式周日舉行,一代強人最終告別。
在內地及香港部份人眼中,李光耀所開創的獨裁市場經濟「新加坡模式」,一直是意圖仿效的對象,既獨裁及發展經濟,又搵到水又唔使煩,係人都想。但現實就梗係冇咁簡單,新加坡模式之所以成功,地緣政治關係與李光耀個人因素,同樣重要。二戰後亞洲最重要的歷史主軸是冷戰下圍堵中共,防止東南亞赤化,尤其是韓戰後,印支越、棉、寮共黨勢起,印尼、馬來亞共黨也抬頭,搶佔殖民地宗主國退出後的權力真空,美國由南韓、日本、台灣、泰國、菲律賓、新加坡組成赤化防衞牆,支持當地的獨裁政府,亞洲強人的舞台,是由那時開始,南韓朴正熙、台灣蔣介石、菲律賓馬可斯、新加坡李光耀。這些政治強人在七、八十年代一一倒下,唯獨是李光耀,一直發揮其影響力,將政權交予兒子李顯龍,成功將國家領導權變成「家族企業」。
這種模式要成功,關鍵是人民要主動服從,政府要「交貨」,成功發展經濟、照顧民生,令人民心甘情願放棄民主自由去交換,香港英治時代就是如此。李光耀比馬可斯強是「律己」,廉潔,令人民相信他獨裁並非為了私利。強人獨裁推動經濟發展,本來就是四小龍的模式,問題是李光耀有必要維持如此漫長的專制獨裁嗎?建國時外有強鄰威脅、國家掙扎求存,內有赤化危機、中共輸出革命,當時亞洲國家用鐵腕去管治是有其客觀基礎,南韓及台灣也是如此,朴正熙、全斗煥是軍事強人,要對抗北韓,台灣蔣氏父子以「動員戡亂」的戒嚴體制施行軍法管治。但隨着1979年鄧小平開始四個現代化,中共改變輸出革命的外交路線,亞洲地區關係開始正常化。到八十年代尾,大家都認識到中共不會再走回頭路,蔣經國一手結束戒嚴體制,開放黨禁報禁,提拔台灣籍精英如李登輝,放棄大中華之夢,走本土化之路,「革新保台」。南韓盧泰愚也知道軍事獨裁體制難再維持,宣佈了民主改革之路,最終實現民選總統金大中時代。
獨裁有其歷史的合理性,但若罔顧歷史條件的轉變,仍然用舊的眼光面對新時代,這不能算是偉人,甚至是Statesman。如果要考量遠見及身後影響力,我會認為台灣蔣經國總統絕對比李光耀優勝,蔣經國一手推動台灣晉身四小龍,發展科技製造業,他認識到不能再維持蔣家天下,決定將獨裁管治終止在自己手上,將國民黨本土化,由繼任人李登輝完成這個「寧靜革命」,在華人社會中建立真正民主自由的制度。
崇拜強人,也要搵一個有料到兼有嘢學,有參考價值,咁先至有用。李光耀給新加坡未來,留低了甚麼legacy?難道新加坡人的未來,就只有組屋、中央公積金、流利英文?告別李光耀,告別大家長,難道不就是掌握自己未來的開始?
添馬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