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喜歡電影以影像來說話。《失孤》最後一幕劉德華駕着電單車在橋上遇到一群和尚,應該讓他慢慢地駛過,然後再來一個大遠鏡,高度看他駛過那群和尚身邊便應該完了。後來問問題,問的既白癡,答的也完全廢話。為甚麼一定說得這麼畫蛇添足?
這是真人真事改編的,人類忽然發現自己的世界都很假很堆砌,現在要以真人真事來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這部電影雖然是尋子尋根,但諷刺的是最後尋到了,原來是要身份證。影片講述劉德華駕着一電單車,掛着兩歲時失去的兒子放大海報,插在電單車上迎風招展。這擺明是一部唐吉訶德的故事,而這據說是真人真事的。
影片拍出劉德華尋子和自稱棄兒的井柏然之間一段由朋友變接近父子情的深刻體驗,導演是要我們明白無論被拋棄的還是找尋失去,兩方面的感受。在細膩的描寫下頗為感人而荒謬。中國份外多這種偷別人兒子去賣,去作乞兒,運到外國去的事情,大家在金錢的面前,才不會理會親情。影片說明井柏然小時候的記憶,在今天物轉星移的世界,又怎會超過20年的歷史。記憶不是假,而是改變了歷史。這大概是說明劉德華這個的追尋,是一種根本找不到焦點,找不到方向行為。冷血一點說,這是妄想症的病人。
中國有數以百萬計失蹤兒童,它已為一個社會現象。而這個故事的處理方法是將一個社會現象變個人的事。
對於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我從來覺得是去政治化,變成童話的故事。劉德華走過的大地是那麼充滿了感情,充滿了那麼多自由。卻忽視了為甚麼有這些事情發生?人民和公安的責任是甚麼?最後的歸結似乎是命運。他最後仍然去找他的命運,我不同情這個角色,只是一個患了我執的人。
你們就來罵沒同情心,不是人,對一個病人的同情,我才不要。電影在需要公安的時候夾硬加了一些公安的美好事情。我想如果不這樣寫,極有可能不准公映。
我們永遠將自己的同情心放在一個沒有社會,沒有制度的真空之下,而忘記了這些事情的前因後果。
彭三源的確有他的一套,《失孤》拍得非常好,應該有煽情的時候,絕不手軟,只是我心中想的是面對這個國家的龐大無明,我報又是些甚麼?
我在想,如果真有這樣一個人駕車四處走,會不會早便被拉去呢?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