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科的萌芽時期,醫院尚未設有手術室,手術往往是在患者家裏廚房的餐枱上進行。第一代的手術室,設計像個小型的鬥獸場,手術枱周邊圍着一層層的觀眾席,方便同行和學生觀摩。直到今天,在英國手術室還是稱作Operating Theatre(OT), 而不是美式的Operating Room(OR)。
在17世紀,荷蘭人Antonie van Leeuwenhoek用他自己發明的顯微鏡首次看到微生物。兩世紀之後,匈牙利的Ignaz Semmelweis發現以消毒藥水洗手才接生能大大減低產褥熱及產婦死亡率。此後,外科的先驅們才逐漸了解細菌和發炎的關係,知道在無菌環境做手術能避免術後感染。
現代醫院的手術室的設計和佈局,是盡量把環境裏的細菌污染傷口的風險減到最低。一般的手術,只要嚴守手術室內的無菌常規,傷口感染的機會極低。
除了環境內的細菌,病人體內的細菌也可以引起傷口感染。人體的腸腔內有大量細菌,凡是腸道(包括膽道)的手術都有細菌污染傷口的可能。這些手術,在下刀前應靜脈注射一劑針對腸腔細菌的抗生素,萬一腸腔內的污物沾到傷口,細菌也無立足之地。
在人體植入的外物,例如人工血管或關節,假如受到細菌感染後果極嚴重。有異物存在,人體的免疫功能是難以把入侵的細菌消滅。用來換關節的骨科手術室,氣流是層流式(Laminar Flow)的,以免流動的空氣吹起塵埃,污染手術區。進入手術室的人數也要嚴格限制。當然,重劑量的廣譜抗生素是不可少的了。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