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在昌平

海子在昌平

3月26日,又一年的海子祭日。
當西川最後一次走進海子在昌平的住所為他整理遺物時,他看到門廳裏迎面貼着一幅梵高《阿爾療養院庭院》,屋內一排三個大書架上擺滿了書籍,這時西川突然說了一句陰冷詭異的話:「乾乾淨淨,像一座墳墓。」海子最後的歲月就在北京郊區的這座「墳墓」裏度過。一場空的強烈虛無感:「孤獨不可言說」。
西川說他1989年元旦的時候開始模仿海子的風格,寫了一些短詩,但是一打聽,海子住在昌平,只是偶爾也到城裏,所以他就沒有去找海子,當時郊區昌平和北京市區之間距離決定了海子將忍受孤獨。西川在《死亡後記》中也說,有一段時間,海子也覺得自己在昌平實在太孤獨了,他有過這樣的念頭,到市區去工作,這樣可以和朋友們離得近一些。
但城市給予他的傷害不會小於昌平。仔細研究海子生平就會發現,海子生前一直有着融入主流和發表詩歌的強烈願望,他的最終目的不僅要「融合中國的行動成就一種民族和人類的結合,詩和真理合一的大詩。」海子其人自視甚高,怎麼可能一直忍受邊緣?他所忍受的孤獨來自於地域,也來自於文壇。所以他要去市區參加楊煉、芒克、唐曉渡等前輩詩人組成的「倖存者俱樂部」,然而,在市區,他遭受的打擊比在昌平更大。因為就在「倖存者俱樂部」的一次活動中,多多──這位朦朧詩派的大哥大級人物──猛烈地批評了海子的詩歌,將其貶得一錢不值,以至於海子在駱一禾處痛哭流涕。
城市,不是海子的王國。而昌平呢?海子在昌平居住了6年,可是他以昌平命名的只有兩首短詩,其中從未流露出他對於故土和麥地那樣濃郁的感情,昌平不是他的抒情對象。
流傳着這樣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海子到昌平的一家小飯館,對老板說:我給大家朗誦詩歌,你們能不能給我酒喝?此時,飯館老板的回答讓海子失望,他說:我們可以給你酒喝,但請不要朗誦詩歌。這個故事透露出兩層信息。一是海子迫切需要獲得掌聲,二是,昌平的孤獨更多地來自於詩人的缺席,而不是海子所歌詠的農耕文明的缺失。在一個日益現代化的社會中吟唱農耕時代的史詩和短章,在一個封閉保守的縣城裏實踐着先鋒詩歌運動的綱領和主張,一切都將成為對立的矛盾,這是海子終將出現幻聽,並於1989年3月26日走向山海關邊上一段鐵軌的悲劇性結局的宿命。因為昌平。

作者:葉夢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