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觀塘工廠發夢記

【飲食籽】觀塘工廠發夢記

【飲食籽:搵食地圖】
明天,觀塘海濱將有個新面貌。
政府着力打造的海濱長廊將會貫通,一公里長,由牛頭角直抵觀塘碼頭,前臨維港,遠眺郵輪碼頭,又有遊樂場、木板步道……大道康莊,一切看來多美好。然而,隔一條馬路的觀塘工業區,卻是另一個天空。一大片工廈叢林中,無數人,正為自己的康莊大道,艱苦奮鬥。他們沒有支援,只靠一雙手,一個腦,一身膽,由零開始,創建自己的事業。烘西餅的、沖咖啡的、開cafe的、賣涼茶的……五花八門。有人耗盡積蓄,有人心力交瘁,千辛萬苦,卻不言棄,為的都是同一個夢。夢想才華不被埋沒、夢想公義可以伸張、夢想命運可以自決。

填出來的夢天堂

觀塘道以北、海濱道以南、敬業街以西、勵業街以東,這片三角形土地,就是觀塘工業區。五十年代初,這裏仍是片海。那時,內地廠家挾資金南來,夢想東山再起,港府在觀塘對出海面,填出四十二公畝作工業用地。當時正值工業起飛,不消幾年,工廠數目大增。紗線、布疋、成衣、藥品、塑膠、五金……超過九十家,十分興旺。
同時,政府發展衞星城市,觀塘成為第一個新市鎮。觀塘道以南劃為工業區,以北劃為住宅區,大量平民,成為工廠不絕的勞動力。
那時,工人最大的夢想,就是擺脫貧困,生活安穩,於是趕工加班,為自己闖出前途,也為香港往後黃金二十年出了一分力。
地鐵通車,觀塘再不是個遙不可及的新市鎮,工業更加蓬勃。不少廠商都在這裏賺到第一桶金,鱷魚恤、旭日集團等,都以此為根據地。七十年代末,國內改革開放,不少廠商回內地設廠,本地工業受到前所未有衝擊。觀塘工業區也不能倖免,八十年代,仍有小量廠房留守。九十年代後,江河日下,廠房空置,或改作貨倉、寫字樓,工業區名存實亡。
前觀塘職業訓練中心攝影班導師朱國明,一九八二年起便在觀塘念書和教書,三十多年來,目睹觀塘工業區變化。「九十年代,整個工業區已不斷轉型,幾層高的舊大廈陸續拆卸,改建為工商兩用大廈,到二千年後,發展商索性改變土地用途,興建玻璃幕場商廈,像apm、創紀之城等,樓下是個超級大商場,和工業完全沒有關係了。」朱Sir說。
然而,有人看中廠房空置率高,租金平,地方大,鑽進去發展自己的夢想。「最先是影樓,因為需要空間大,後來甚麼行業都有。」朱Sir說。
他也在二○一三年學校結束後,搬進觀塘道毅力工業大廈辦影樓,取名Mr明室,教人菲林攝影及黑房沖曬,繼續作育英才的夢想。與他樓上樓下的,有迷你倉、展銷場、影樓、band房,也有藝術家租來作創作室,百花齊放。「連教人扭波波,賣海味都有呀!」朱Sir說。
各行各業中,以經營飲食業的最多。不少年輕人,甘願放棄原來職業,闖進工業區,一試身手,為自己的理想打拼。

五十年代觀塘工業區,已填海,主要道路建成,建築物不多。

前觀塘職業訓練中心攝影班導師朱國明,見證觀塘工業區滄海桑田。

六七十年代,海濱仍是公眾卸貨區,九龍麵粉廠已運作。

Mr明室
電話:9177 4449

老竇教落,做生意也要幫人。 Adrian & Stan

最美的夢,藏在最人煙稠密的地方。
鴻圖道一帶,五金舖、修車店櫛比鱗次,空氣中瀰漫酸銹味。然而,卻有一股氣味,甘和醇淨,恍如清泉,大力索一索,啊!對了!是涼茶!
氣味來自一間百呎小店,開在大廈鍘角位,三角形的舖位,一排百子櫃,店面僅容二人站立,連門口也沒有,出入得推開一道機關,就是店前涼果櫃。
「舖是細了點,將就一下便成。但租金並不便宜,要二百七十元一呎,即二萬七千一個月。」一個高瘦年輕人說。
他叫Adrian,前年和哥哥Stan合力開了這小店,以為計算周詳,沒想過碰釘連連。
「地產經紀話這舖地點好,近十字路口,附近又有酒樓,對面遲些還會開麥當勞,日日食薯條,梗要飲番杯涼茶清熱氣。」哥哥Stan說。
誰料說好的麥記連影也不見,十字路口的舖仔,卻問題多多。
「路口位,以為風涼水冷,原來夏天曬、冬天凍,打風落雨更慘,雨水直情撇入來,開遮都唔掂!」Stan說。
他和Adrian生於小康之家,父親在沙田開藥房,自小幫爸爸,見人來看病執藥,病好回來道謝,覺得幫助人很好。
「爸爸話,做藥房不光是做生意,最重要是幫人,這話我們一直記住。」Adrian說。
後來,二人到美國念書,Stan念會計,Adrian讀經濟,學成回流,都在會計界發展,Adrian更在B4大行當會計師,薪高糧準,前途無限,一切看來風調雨順。然而,風雨躲在暗處。
「收入是好是穩定,但非常辛苦,天天加班,收工趕到地鐵已經還神。」Adrian說。
他見同事個個做到病,覺得人生不該這樣,想起從前父親幫人很有意義,不如自己也創業,賣涼茶濟世。
看中觀塘工業區,上班族工作壓力大,飲食不健康,橫豎家族做藥房,因利成便賣涼茶。廿四味、祛濕茶、五花茶、羅漢果茶、感冒止咳茶……藥材用最靚的,每天在工場煲好運來,電煲保溫,一倒出來,藥香飄溢,吸引過路人。
「最初冇乜客幫襯,試過最差全日做得百多元生意,畢竟涼茶要講口碑,客人飲過有效才會返轉頭。」Stan說。
他們捱了年多,口碑開始流傳,如今已儲了不少熟客,有旅行社更向他們訂貨給員工,生意開始上軌道。
「算唔錯啦!賣涼茶好辛苦,租金佔了成本六成,我們足足捱了十個月才賺到交租錢,現在剛剛收支平衡,我們還未有糧出呢!點算?冇㗎!盡力向前囉,人要向前行,唔會返轉頭了!」Adrian倔強的說。

Adrian(左)及Stan兄弟班打理涼茶舖

感冒止咳茶每杯$38,頭暈身㷫,一杯搞掂。

涼茶每天在工場煲好運來,新鮮熱辣。

祛濕茶$28(前)、五花茶$13(後)

良茶隅
鴻圖道44-46號世紀工商中心1A4店

堅持理想是我的底線,絕不妥協。  Mable Wong

午飯時間,成業街一帶摩肩接踵。成業工業大廈一樓,另有天地。一家cafe,燈光柔和,音樂舒適,偌大空間,沒放滿枱椅,反而騰出空間,放滿本地烘焙咖啡豆、手工環保肥皂……還有自由交換的二手書籍。「我們不是開cafe那麼簡單,我們是想透過cafe給客人傳遞一些訊息。」一個年輕女子如此說。
她是老闆黃可喬,洋名Mable,披T恤牛仔褲,在茶水吧幹活。她是天主教徒,相信公平和公義,相信人應該愛自己、愛世界。愛民邨長大的她,是四兄弟姊妹中的老么,人口眾多,從小就學會資源共用。「過年𢭃了利是,我們也會集合起來,看有甚麼必須買的才去買。」
二○○四年,浸會大學傳理系畢業,在人權組織和教會從事青少年工作,接觸許多社會問題,一直反思人在世界上的角色。「我們是否需要擁有這麼多物質享受?我們使用資源有沒有顧及對別人公平?」她說。
她覺得做機構接觸面有限,年多前和兩個教友合資開了這cafe,希望接觸更多群眾。
她把她相信的理念,全投進餐廳中。枱椅家具,張張不同,多是二手的。天花吊燈,自己動手製。為減低廚餘,每天只準備六十份午餐,寧願少賺點。食材以本土為主,豬肉用元朗豬,菜蔬向新界小農場取貨。每個星期三,定為green day,只提供素食。
「日日食扒,食得多都胃痛啦!偶爾吃素,對自己對地球都好。」她說。但理想,要付出代價。她推行green day,試過連一個客都沒有。「有男士進來,見餐牌是全素,拋下一句:『冇肉既?』然後就走。我惟有笑着說:『多謝光臨,歡迎下次再來!』」Mable說。她說,堅持理想是底線,絕不妥協。開這餐廳,初衷不為賺大錢,但求收支平衡、稍有盈餘已很高興。只是,外頭的壓力,從沒放過她,尤其近來租金急漲,她們即將租約到期,加幅多寡,決定了cafe生死。
「唔擔心得咁多了!到時最多央求一下業主囉!得唔得?你明年來看看我們還在不在就知啦!」她哈哈的大笑,帶點豁達,也帶點無奈與蒼涼。

Mable說,八一○四拆開是個「盒」字,寓意每人心中都有盒,要勇敢拆開認識真我。

草莓開心果慕絲$30

木架放了二手書,有需要的人可㩦書交換。

菠菜野菌手工薄餅
$60(連餐湯及飲品)

西蘭花芝士薯仔蛋批
$60(連餐湯及飲品)

抹茶戚風蛋糕
$25

八一○四生活盒子
成業街19-21號成業工業大廈一樓04室

做macaron和做音樂,可以一樣快樂。Hami Cheung

夢般的香氣,也徘徊在駿業里一幢舊式工業大廈的六樓。那是烘焙的香氣,一個長髮女子,正在單位內忙着為她的作品作最後裝飾。「這是客人訂的macaron cake,賀生日的。啊!不是人生日,是賀她們心愛狗狗九歲生日的。」她笑着說。
她是張珈瑋,洋名Hami,才二十六歲,已是人氣餅店Hami Bakery主理人。出產的macaron,不只熟客訂,大型商場如旺角朗豪坊、中環Harvey Nichols都訂貨,連Sanrio也找她作官方指定合作夥伴。人說,她一舉成名天下知,卻沒留意十載寒窗的日子。「我中五就去甜品店做學徒,賺錢學音樂。」她說。她從小習鋼琴,中三經已考到八級,本可更上層樓,但心底卻有另一個夢。
「我學的是古典鋼琴,媽媽要我學的,老是在重複古人的樂章,很悶。」她說。她不理母親反對,執意去學流行音樂,自己做兼職賺錢交學費。做餅店本為搵錢,後來漸漸迷上了。做好的餅,和朋友分享,又放上網誌,開始有人留言。
「本來只是玩,但好多人讚,我覺得很鼓舞。」她說。一天,一個舊同事網上留言,訂十個香芋味macaron,從此改變了她的路。「那是我人生第一單收錢的生意,原來我真的可以做餅。」她說。
她開始在網上接單,生意不錯。二○一二年,終於豁出去,在觀塘工廈開店。「我用了十萬積蓄,誰料兩個月按金已去了兩萬,裝修又耗了八萬,開店時連器材也沒錢買。」Hami說。
絕望之際,媽媽借了十萬元給她買器材,才有足夠焗爐做生意。為追成本,拚命接單,由朝做到晚,有時索性在工廈睡,三個月,連假也沒放過一天。「有放過,因為病倒了!」她操勞過度,發燒又看醫生,卒之暈倒街上。「最慘是做到暈也不能回本!」 她左思右想,不能長此下去,想到不如收生教班。「還是身體要緊,有賺就好了!有不是要賺許多,不用那麼搏命。」
自此之後,她輕鬆多了,定單只接熟客的,macaron盡量只做自己喜歡的。芋頭、桂花、石板街、薰衣草、tiramisu……連紅椒芝士迷迭香都有。最重要的,是無論多忙,每星期都會抽空去上音樂課,又會作曲編曲,朝自己的音樂夢進發。若問,有甚麼比圓一個夢更幸福?那就是圓兩個夢了!

每個macaron,都是Hami一手一腳的心血。

幼時學古典鋼琴,長大後卻鍾情流行音樂。

不同節日會推出不同主題macaron。

Hami Bakery (烘焙自修研究所)
https://www.facebook.com/hamibakery

做人要問自己,究竟想追求甚麼。 Eddie Chan

有人為夢掙扎奮鬥,有人的夢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在工廈開影樓兼咖啡館的Eddie,最近衝出觀塘,在紅磡北拱街開了咖啡店。「𠵱家兩邊走,平日在新店打理,星期六回觀塘,好辛苦,冇辦法啦!好多熟客慣了來觀塘找我嘛!」Eddie說。
Eddie中文名陳偉興,本是新聞攝影師,曾在蘋果日報、星島日報、快報、英文虎報等工作,奪過多個攝影大獎。「人人說我已是咖啡師,其實我仍然是個攝影師,只不過,是個會泡咖啡的攝影師而已!」他說。他畢業於觀塘職業訓練中心攝影班,一直揹着相機跑前線,從沒想過轉行。
沙士那年,租金便宜,與三位行家在銅鑼灣開了間樓上咖啡店,主要展出攝影作品,開班教影相,沖咖啡其實是次要。「當時完全不懂煮咖啡,咖啡機都是買平的,結果一年左右便結束。」Eddie說。
咖啡店結業,但咖啡夢的種子,卻藏在心。二○一○年,的起心肝報讀咖啡班,又修讀英國函授咖啡師課程,興趣越來越濃。兩年前,租下觀塘工廈的單位開影樓,因要拍攝食物,設開放式廚房,泡起咖啡來,最初只招呼朋友,不料好評如潮,順理成章變成影樓兼咖啡店。
「做人到時到候就要問,究竟想追求甚麼?我都四十幾歲了!再不去做,以後就沒機會了。」他說。
他只做精品咖啡,對咖啡豆要求極高,巴西、盧旺達、危地馬拉、哥斯達黎加、埃塞俄比亞……甚麼豆靚就入甚麼。手沖、冰滴、虹吸,手勢越來越純熟。「客是有的,但來的人其實是愛這地方,愛我個人創業的故事,還是真的愛我泡的咖啡?我在紅磡開咖啡室,就是想試試自己的實力。」答案如何,尚待分解。但Eddie的夢,卻仍在進行,繼續發下去!

懂泡咖啡的攝影師,這是Eddie的自稱。

Costa Rica Central Valley,喝出橙味、朱古力和焦糖味。每杯$46

被權威咖啡刊物《Coffee Review》評為95分的Ethiopia-Kochere G1 Alemu(W)層次多,有淡淡果香。每杯$54

Latent Image by Eddie Chan
觀塘道396號毅力工業中心10D室

記者:譚偉健
攝影:劉永發、譚建章、陳永威
編輯:黃子卓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