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法生產商可冒非核區產地當局認難防 日蔬果改標籤

不法生產商可冒非核區產地
當局認難防 日蔬果改標籤

【本報訊】台灣食品進口商被揭用假標籤,違法進口日本輻射污染區生產的食品,本港食環署過去兩日檢視包括百佳、惠康及阿信屋等15個零售點,發現12款食品包括餅乾、飲品及調味料等在港有售,但已核實全部標籤無問題。本港雖禁止來自污染區的蔬果進口,但規管存漏洞,生產商只要更改產地文件和包裝標示的產地資料,冒充其他縣的蔬果就可進口本港。當局承認只能相信生產商資料。
記者:陳凱迎

本港2011年針對核事故發出的禁令,禁止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及千葉共5個縣分的5類食品進口,包括蔬菜、水果、牛奶、奶類飲品及奶粉。來自其他縣的蔬果進口本港時,食環署只需派員核實生產商發出的文件上寫有的來源地資料,與其包裝上寫有的資料相符,就可讓產品進口銷售。

早前千葉蘿蔔曾輸港

食環署助理署長(食物監察及管制)李小苑昨日被問到,如何確保所有聲稱來自其他縣的蔬果,實際並非來自該5個縣,她坦言,食環署進行核對時,只能相信生產商提供的資料,署方無法避免有人犯罪,故意提供虛假資料。
事實上,本港早前有一批日本紅蘿蔔,進口本港時並無列明貨品源自千葉縣,直至食環署接獲投訴,並與進口商取得聯絡,始知有人違法將被禁的污染區蔬果進口本港。
立法會議員黃碧雲認為,上述事件正顯示食環署現有對日本進口蔬果的規管存在漏洞,署方應檢視是因為系統有問題,抑或是有人為疏忽,將被禁進口的蔬果流入市場。
至於為何港府不仿效台灣,禁止上述5縣的所有食品進口,食安中心風險評估組主管周楚耀解釋,本港當時發出禁令,是參考國際原子能機構及國際糧農組織的資料,並曾經諮詢本港及海外專家,基於科學評估,才決定只禁止該5類產品。周又指,食安中心自2011年以來,一直有監測海外機構對日本輻射食品風險的資料更新,有需要時可修改禁令內容,包括增加或減少被禁的縣分或食品類別。
此外,所有進口本港的日本食品,必須附有中文、英文或中、英文並列的標籤,不可只有原來的日文標籤;中、英文標籤上的來源地資料,可以只寫日本,毋須寫明是哪個縣分。
對於會否考慮日後要求所有日本食品,都要在中、英文標籤標明實際來自哪個縣分,李小苑回應指,不排除任何可能性,但相關要求涉及修改負責規管食物標籤的法例,除日本食品外,來自世界各地的食品都會因此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