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只以成敗論英雄的年代,剛在周二正式宣佈引退的尼殊,會否與巴克利(Charles Barkley)、馬龍(Karl Malone)、艾華遜(Allen Iverson)一樣,被歸入贏得常規賽MVP卻未能高舉總冠軍的「失敗者」之中?其實只差一步,尼殊就會與恩師迪安東尼(Mike D'Antoni),聯手打造出如馬刺一樣的王朝,可惜就是差那一點點,結果終其一生與獎盃無緣。
剛成為太平洋區冠軍的勇士叫人驚艷,其實十年前太陽的進攻更勝一籌。尼殊領軍年代,祖莊遜(Joe Johnson)和昆頓李察遜(Quentin Richardson)提供外圍火力,A史杜達米亞(Amar'e Stoudemire)和稍後時間來投的卻特湯馬士(Kurt Thomas)及戴奧(Boris Diaw)撐起內線,還有體能巔𥧌的Matrix馬利安(Shawn Marion),作為馬刺fans,簡直是見到太陽就驚;尤其是A米還未因傷褪色,對住鄧肯單靠first-step已打晒。有尼殊穿針引線,擋拆傳球,配合迪帥的快打戰術,那年頭,太陽人人是射手,場場有七、八人取雙位得分,兩度在常規賽取得六十勝以上,並於二○○五年起連續兩季打入西岸決賽,但仍不敵馬刺及小馬。
或者叫尼殊最恨得牙癢癢的,是二○○七年的西岸次圈又負馬刺。該季太陽獲得六十一勝二十一負,聲勢如日中天,首圈擊敗湖人後,次圈遇上宿敵馬刺。尼殊在第一戰就撞爆鼻,第三戰被真路比利(Manu Ginobili)撞瘀眼,當然少不得太陽迷恨之入骨,第四戰荷利(Robert Horry)把在邊線運球的尼殊撞到飛出場外的經典一幕。惡鬥連場,馬刺鏖戰六場才以4:2勝出,也是最後的總冠軍。
滿以為太陽會再次捲土重來,誰知世事不似預期,經過二○○七年的爭執,馬利安在翌年被送到熱火,太陽也走上了中衰之路;到二○一○年,太陽最後一次殺入西岸決賽,又被拜恩和其隊友擋路。時也命也,到在湖人與迪帥重聚,尼殊又旋即為傷患所困,再打不出昔日水準,堅持兩季後,終在四十一歲言退。
尼殊身形平平,跳不高也跑不快,能夠成為快打旋風戰術的核心,靠的是觀察力,尤其是控球時挺直上半身,更易傳予走空隊友;射術精湛,兩分波逾五成命中率,三分逾四成,罰球也過九成,經常吸引貼身防守,隊友壓力就輕。要找接班人?同是來自加拿大的南華控衞余里洋,就力撐史堤芬居里(Stephen Curry)勝任有餘,他更指後者的左右手傳球方式,明顯由尼殊而來;那師傅的冠軍夢,就由居里完成吧。
一將功成萬骨枯。總冠軍只得一座,每季就有二十九隊失敗者,像尼殊、馬龍、史托頓和米拿等堅持一生抗戰而不懈,為夢想付出所有,其身手啟發無數小將,縱沒有總冠軍,一樣值得尊敬。
文:仙道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