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前有同事問海迪,利豐(494)買唔買得過。他說,由於利豐當時股息率有5、6厘,加上美國數據好轉,似乎可以諗吓。
海迪望一望利豐的估值,市盈率18倍(公佈業績後已降至15倍),稱不上是便宜。再講,美國零售市道雖有回穩,但似乎是Home Depot、Best Buy那些家具電器企業表現較好,佔利豐採購種類逾一半的服裝銷售,卻一直沒怎麼好過。尤其利豐不少大客是美國百貨公司,它們在當地流失市佔率的趨勢,未有扭轉。
利豐上周在業績發佈會上,再沒有給予市場過份bullish的指標。值得留意的是,儘管利豐在分拆前、曾因品牌業務巨虧而「爆鑊」,但其「老本行」採購業務,收入是幾乎從未跌過。去年下半年開始,利豐採購業務營業額罕有下跌,利潤能力大幅受壓,海迪認為這是相當重要的訊號。
利豐股價在過去四年,由高位21元跌到現時只得7、8元,這漫長的de-rating過程已走過一大半。採購業務是一門收fee的生意,不會蝕、沒甚麼風險,有cashflow,按道理經歷完de-rating後,利豐有條件由一隻增長股,變身成收息股。不過,海迪要溫馨提示各位,利豐在2017及2020年,尚有一筆近5億及7.55億美元的債券到期。而去年利豐經營業務產生的現金流,為6.38億美元,派息就派出了5.07億元。
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