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資處被拖1.7億公帑 申訴署斥懲罰輕 無核實擔保

學資處被拖1.7億公帑 
申訴署斥懲罰輕 無核實擔保

【本報訊】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提供「免入息審查貸款」,為有志求學者帶來機會,惟易借難追,至今有逾1.7億元公帑被「拖數」,為促進持續進修設立的「擴展計劃」更佔其中近1億元。申訴專員公署昨發表調查報告,踢爆學資處三宗罪,包括拖數懲罰無阻嚇力、無核實擔保人身份及依賴人手查核審批,建議推行針對性改善措施。
俗稱「Non mean」的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1998年起由前稱學生資助辦事處的學生資助處推行,現屬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管轄,分為全日制大專生計劃、專上生計劃及擴展計劃三個貸款項目。前兩個為就讀本地資助及自資學位的全日制學生而設,後者則供修讀指定的持續進修及專業教育課程人士申請,多為在職人士。
申訴專員公署引用學資處過去三年數據表示,上學年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總貸款額13億元,遭拖欠六個月或以上未償還貸款高達1.7億元,形容情況令人憂慮。拖欠還款最嚴重的擴展計劃,2011至12年度有9,147宗,佔總拖欠宗數69.35%,涉款1.17億元;去年數字下跌至7,267宗,仍佔65.43%,涉9,330萬元。逾萬宗拖數個案中,有7,434宗拖欠一年以上,擴展計劃佔5,115宗。

申訴專員劉燕卿

促研究針對性措施

公署高級調查主任麥吳韻儀稱,早前接到家庭學資處追討欠款不力的投訴,調查後發現多處問題。現時學資處對拖欠者只追收有限行政費,阻嚇力薄弱。接納申請時又未有全面約見擔保人核實身份及意願,僅以電話抽查,有人疑曾被盜用身份擔保借貸。記錄貸款的電腦資料庫未完全電腦化,亦非實時更新,部份查核更依賴人手進行。
申訴專員劉燕卿建議,應研究針對性措施以減低擴展計劃的信貸風險,如適度限制貸款者於同一學年內可選修課程的數目及申請借貸的宗數。她又指應效法私人機構,向信貸資料庫提供拖數者負面信貸資料,提高阻嚇力,同時增加人手約見擔保人,以及查核貸款工序全面電腦化。
教育局及學資處回應指歡迎申訴專員公署主動調查,並接納報告建議,稱學生貸款與銀行及金融機構無抵押私人貸款性質相似,認同應仿效提供負面信貸資料做法,亦可向學生傳達對自己財務管理負責訊息,會盡快諮詢私隱專員公署意見。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明年第二季推出,審批申請工作將由家庭學資處負責。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成員黃碧雲指出,學資處已獲批加人手處理低津,「如果做得差,要向審計署交代,我哋(立法會)都會睇住」。
■記者佘錦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