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媒體開始吹捧草根上車英雄。這些英雄們擁有共同特點:不靠父母或其他任何人資助,僅憑一份尋常薪水上車,秘訣只有一個字:慳。慳到甚麼程度呢?用廣告人畢明的說法,慳到成佛的程度。不消費、不消遣、不娛樂、沒有精神生活,僅僅維持不死狀態,連吃飯和搭車都成為罪過,早飯不吃,午飯由兩塊麵包減為一塊,行路返工,假期活動是開O T賺取超時補貼……這樣的生存方式與成佛差不太遠吧?可能比佛更接近佛。
教人用成佛的方式上車,合理化了不合理的樓巿價格,合理化了政府的施政錯誤,實在是居心叵測。偏偏還有人在一旁邊吃花生邊事不關己地批判上不了車的人是廢青,罵他們只想做人,不肯成佛。
生而為人,希望像人一樣生活,而不僅僅是做放棄夢想,放棄精神生活,放棄一切肉身慾望的行屍走肉,有甚麼錯?為甚麼香港人必須在成佛與上車之間選擇,為甚麼香港人不可以做一個凡夫俗子而同時擁有一方合理的生活空間?
不去討伐無良政府,卻把矛頭對準想活得比較像人的人,罵他們不求上進,罵他們是廢青,罵他們不肯把生活和生存混為一體,罵他們對人生仍有要求,這是甚麼道理?周星星同學說,沒有夢想,人同鹹魚有乜嘢分別?今日香港人,卻連鹹魚都不如。即使是一條鹹魚,也有望遇到一塊靚的梅頭豬肉成就一碟鹹魚肉餅來證明自身價值,香港人卻被抹殺了自身價值,只問你有沒有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