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來到一年一度的Filmart,在電影公司的發佈會上,我坐在席上,一方面介紹一下我接下來的電影計劃,也看看其他導演的計劃,其中一個環節有好幾個新導演介紹。看着看着我發現我新導演的身份已是七年前,回想我從入行再當上副導的日子才不過五年,真的很難想像轉眼間做導演的日子已比副導演的時間長,我也從新導演變成新銳導演,這個身份真的好尷尬,每當一個新導演沒有很成功,便會在新字之後加一個銳字,以表示那種高不成低不就的成績,因為如果很成功,第三部戲便會成為大導演。
看着新一群年輕導演披甲上陣,讓我回想起拍第一部電影時的那種感覺,令我吃驚的是,我到現在還是面對同一樣的問題和感受,好聽一點是還很有火,但其實是沒有進步過。我還是那種不成器的小資氣質!七年前我用十五天拍一部電影,七年後的今天我最新的一部電影也只不過拍了廿二天,今天很想說一下拍這種低成本電影面對的問題,也讓一些有意投身電影事業的年輕人有一個概念。
沒錢沒時間
高成本和低成本的導演在本質上沒甚麼大分別,但既然稱之為小資,他第一樣要面對的就是沒錢沒時間!一般情況,電影有了劇本和資金就可以籌備,因為小資的關係,籌備時間也不可太長,大概只有一個月,籌備的第一個階段是我很不想面對卻又必須面對的預算問題,這個時候會有三個人,監製、製片、導演,三人便拿着一個預算表,有分開below the line和above the line兩種,製作人通常只看below the line,即不計算演員、監製和導演片酬的預算,這預算中分別把拍攝的日數,主創人員包括副導演組、攝影燈光組、美術組、器材租用、場地、交通、每日的劇集費、後期工作組等所需用的錢作評估,看看得出的數字和最初的預算有多大出入。
因為小資的電影可用的資金大多是不合乎情理的少,所以製片會先做一個合乎情理的預算,然後再拿着這個跟實際可用的預算作一個比對,最後便當着監製面前跟導演向現實先打個招呼,便開始一項一項地把你本來想要的東西大刀闊斧地剔除!最先要計較的是拍攝日數,因為每一天的開資都非常大,只要日數夠短,便可大手大手的減低成本,通常一個三百萬左右的製作(今天應該要五百萬),你只可以得到十五天或更少的拍攝日數,接着就是在員工的工時和日子上減,還有美術置景等費用。
我第一次看着這份預算表還不知道死活,十五天就十五天,我就不信我個人的願力鬥不過現實,但隨着我的攝影師和副導演埋位後,他們便告訴我,要十五天拍完我在劇本裏的內容,根本沒可能!但籌備的列車已轟然開動,日子一天一天的逼近,要面對的問題還多的很!
【失敗的Man】
撰文:郭子健
《西遊.降魔篇》12億票房導演,人偶珍藏家。
本欄逢周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