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自由但住千呎組屋港移民感激有形之手

無自由但住千呎組屋
港移民感激有形之手

【本報訊】八九屠城過後,香港再次出現移民潮,當時大量港人移居到新加坡。二十多年過後,這批香港移民,有的極度感謝李光耀當年吸納香港移民,並認為在中央公積金、組屋、控制物價等一系列有形之手的干預下,讓他們能安居樂業。

港移民Carol(左)與Linda對星政府限制自由表示理解,而且認為正在開放中。羅君豪攝

指港人怨氣增

上世紀九十年代,新加坡政府在香港大賣電視廣告,熱播由吳國敬主唱的廣告歌,吸納香港移民,是香港人的其中一個集體回憶。港人Carol、Linda和Mike,也是在這時候選擇投奔新加坡。李光耀說過:「要提高人民的政治覺悟性,沒有甚麼比給他們財產更來得有效。」當人民有了財產後,街上若有暴亂,第一個反應不是會去參與,而是會去保護自己的財產。
初到此地,最不慣的可能是要從僱員僱主口袋中收取合共四成的月薪作中央公積金,作買房子、退休保障。但Carol目前居於約一千三百呎的組屋,她指同樣面積的樓宇,在香港根本負擔不起。Mike也接受了這種政府為市民儲錢、規劃將來的安排。
在新加坡,四人以上的集會屬於非法,二○一二年更修例降至一人,要發表政治言論,只能到指芳林公園的Speaker's Corner。不過,Carol認為,新加坡是多元民族社會,為做到民族和諧,避免民族間的衝突,她接受這些限制。Linda補充,在新加坡多年,感到政府已越趨開放,有很多渠道發聲,例如可透過區議員,每周設地方接見市民,小市民發電郵向政府投訴,也很快得到回應,覺得沒必要上街。
Carol說,移居多年,很佩服李光耀爭取新加坡成為獨立國家,這裏的民生、社會環境不斷進步。至於香港,她認為回歸前是一直在進步,英國政府給予許多福利、機會予香港社會發展,當時的人較安居樂業。但移民後,每年返港一次,她覺得香港人都比前怨氣多了;自己每次問路,對方一開口,多是內地人,香港人口已很密集,中港文化差異多了,生活質素也降低了。
■記者雷子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