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轉金融體系全球化,主要由國際大銀行主導,影響一般市民最大的,莫過於美國出口的劣質信貸產品,沒有信用的美國人成功得到不同類型的貸款,然後打包、化妝拿去全世界出售,中招者眾。不過次按泡沫後的QE手尾更長,美國瘋狂增加貨幣供應,大行或機構投資者取得平錢後,征戰全世界,令美元兌主要貨幣不斷貶值。
吼實歐洲ETF
我哋身處的香港,亦因為港元兌美元掛鈎,直接將QE帶到本地,令本地銀行同業拆息低企,造成一個個的泡沫。本地經驗係收入穩定、可轉嫁成本於客戶及財務安排恰當的企業,股價出現一浪高於一浪的升勢,如長建(1038)、電能(006)、香港電訊(6823)等等,可買得大注,又坐得放心,係投資組合理想嘅防守選擇。另自由行及中國資金大規模流入本港,推升本地物業市場的租值及估值,令本地REITs成為黑馬,例如我哋之前很喜歡的領匯(823)及置富(778),由2010年升到2015年初,回報都有三倍以上,這是雙重好消息出現之威力。
可是世界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正大倒轉,雖然我哋唔預期美國有能力大手加息,但美國開始收水係事實,而取以代之的係歐洲同日本,各位見到好多美企,包括股神畢菲特的巴郡,都發歐元債抽水,就知未來的資產泡沫應該會轉去其他地方。而家再去買本地同美元掛鈎的收息股或資產,難再有幾年前的防守效果,隨時俾人入球。反而,全球化亦方便咗我哋到唔同地區嘅交易所投資,既然本地欠缺產品,要挑選防守成員,點解我哋唔跟長實、唔跟誠哥走出去呢?歐央行已講到明,佢哋實行的第一輪QE,會玩到下年中,套用本地的經驗,買當地重歐元債的公用股,應有着數。如果覺得隔山買牛,好難挑選隻好嘢,選擇ETF產品都好,例如SPDR MSCI Europe Utilities UCITS ETF同iShares STOXX Europe 600 Utilities UCITS ETF DE,兩隻ETF追蹤的成份股大同小異,包括電網、發電廠、燃氣管道、廢物處理等等公用業務,當然記緊要同時對沖埋歐元。如果嫌對冲麻煩,就要考慮已對沖的ETF產品HEDJ或DXGE了。
唔少人話港股可以完全放棄,我就唔太認同,因為本地中細價股炒得㷫烚烚,估計與內地資金史無前例式來港有關。好多股票破位就抽升,例如早前係電台重點提到的阿里影業(1060),兩個星期就幾成回報,比起過去幾年死寂嘅氣氛,現時好得多,至少有本地炒友分到一杯羹,炒港股最重要鬥癲、鬥狠、鬥快,係一個決鬥場地,好難再坐得舒服咁玩。今個星期有兩隻心水炒股,其一係金蝶國際(268),市場一直視其為科技股,可惜主打的B2B業務,喺過去幾個內地的浪潮中未能受惠,下一浪雲端及大數據概念,似已佔一些先機,睇吓徐少春今次帶唔帶到金蝶上車喇。另一隻億和(838)都算係已經否極泰來嘅股,揸住好耐,一直賺少少嘅股,升穿2.29元再入,博賺多轉重估。
張士佳
註: 筆者持有金蝶國際及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