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病危,全球不少傳媒一度擺烏龍,盛傳其已過身,隨後紛紛道歉。而訛傳李光耀去世的新加坡少年,則可能面臨十年監禁的指控。這幾天,各路媒體對李光耀人生的總結,並未因新加坡官方闢謠而退潮。李光耀一生太精采、太複雜、太矛盾。如果無法理解其背後的邏輯,勢必看不懂他的種種行為。
李光耀的一個重要標籤是「反共分子」,這也是他最受爭議的焦點之一。大陸部份人因為他的反共立場而對他惡言相向。然而,當我們回溯新加坡歷史的時候,卻不要忘記它1965年獨立的大背景是美蘇冷戰,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水火不容。而中共1949年建國後,極力在東南亞廣泛扶持共產勢力,越南、緬甸、印尼、馬來西亞……沒有不被染指的。新加坡作為小政治體,不得不選邊站。而在英國教育下成長起來的華人精英李光耀為新加坡選擇的道路,是堅決和美國結盟,在逐漸泛紅的東南亞,成為美國全球佈局的一部份。
李光耀是「家長式」的統治者,事無巨細地為新加坡人操心——家長式思維的最佳例子,是近年新加坡生育率過低,政府竟然出錢舉辦相親會,為年輕人開房埋單。但是請別誤會,李光耀絕不是義無反顧的反共分子。反共二字,只是李光耀為新加坡爭取國際地位的手段罷了。早年他打壓新加坡華語教育,目的無非是為了鏟除國內的左派勢力。而1976年,他破冰訪華,會晤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華語的地位在新加坡突然「鹹魚翻生」,不僅全國鼓勵華語教育,李光耀本人更帶頭學習,終身不輟。其後,隨着中國改革開放,逐漸加入全球化市場。李光耀三番四次稱,鄧小平是他最欣賞的政治人物。1990年,中新正式建交。新加坡在大陸投資的項目,如蘇州工業園區、天津中新生態城等,都為新加坡帶來巨大貿易利潤。但在與中國做生意的同時,在一些國際場合,他又警告世人要提防中國的崛起——可以說,李光耀是典型的政客。
政客並不一定是貶義詞,政客身上反映出的是一種務實的精神。政客被迫表態,被迫選邊站,卻同時沒有堅定不移的立場。最典型的政客領導人,譬如美國總統林肯。林肯於南北戰爭,名義上是為解放黑奴,實際上只為美國不分裂。他曾說:「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要保住聯邦,而不是廢除奴隸制。如果解放黑人奴隸就能夠保住聯邦,我會那樣做;假如不這樣做也能達到目標,那我就不解放他們;如果只解放一部份奴隸而同樣能取得成效的話,我也會照此辦理。」這話若套用在李光耀身上,大概可以改寫成:「對新加坡有利,我就反共;對新加坡不利,我就不反共;如果只反一半共對新加坡有利,我也會照此辦理。」
只有理解了李光耀這種政客的邏輯,才能看懂他的行為。至於他的專制,實際上背後的心理也是類似的。我曾聽新加坡朋友說,李光耀從骨子裏覺得華人這人種需要被管束,不能搞民主,他是真的相信。所以,因為他覺得專制有效,所以選擇專制。他曾說,新加坡未來或許會走上民主道路,但這國家會變得平庸。更何況,李光耀是典型的「學霸」,那種「我永遠對,你永遠錯」的態度貫徹始終。他認定的事情,勢必要達到目標為止。他走在人群的最前方,或懷柔、或鐵腕、或威逼、或利誘,總之小心翼翼地令所有人都朝着他指定的方向前進。
關於專制,並非絕對的暴政,起碼在一種情況下,專制是可以接受的。政治學上有一個著名假設:如果由上帝專制全人類,誰也不會反對,因為上帝是全知全能且博愛眾生的。可惜的是,我們是凡人,不是上帝,並且我們會死。就算李光耀是個無限接近上帝的完人,誰也不否認他對新加坡的熱愛、無私,以及管治新加坡的能力。但是,在李光耀身後,誰能保證永遠有個像他一樣的人來充當「領航者」呢?民主的好處,是以法治作為基礎,讓我們選出一個盡可能接近「上帝」的領導者。假如我們發現選錯了,也可以根據契約更換他。李光耀的神話,並不是我們要的神話。
許驥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