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畢業短短兩年年薪已過百萬元、擁有令人羨慕的投資銀行分析師名銜,吳嘉琪卻不滿足於現狀,別人努力更上一層樓,她卻放棄高薪厚職走進陌生的基層世界,為「鑽的」和「光房」等社會企業投資。以前日日看着「幾十個零」、幫有錢人賺到盡,她卻一點都不快樂,協助單親媽媽找到安居之所才是她的小確幸;她更計劃到英國牛津大學進修,讓外國社企普及化概念在港遍地開花。
記者:鍾雅宜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第二十八屆獎學金頒獎禮昨日舉行,共頒發十二個研究生獎及本科生獎學金等,二十六歲的吳嘉琪是得獎者之一,出生於中產家庭的她,英國留學回港後獲投資銀行聘任為分析師,兩年內年薪已過百萬元,前途一片光明,但投行生活令她很糾結:「每日去幫有錢人搵更多錢,係咪我嘅人生就係做呢啲嘢?」
盼將外國概念帶到港
她偶然接觸到社企,得知其技能亦可幫人,不惜放棄百萬元年薪,投身香港社會創投基金任投資組合經理,替社企制訂財務方案,現已晉升為投資副總裁,雖然薪金不及以往一半,她卻很滿足;尤其目睹社企的改變,如提供無障礙的士服務的「鑽的」車隊由五輛車增至七輛;協助基層的「光房」由一個單位增至現在約二十七個,「係比以前計少好多個零,但見單親媽媽有地方住,可以安定落嚟係最大嘅鼓舞」;更有舊同事受他感染投身社企。
她正計劃到牛津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希望將外國社企概念帶進本港,「每個機構都可以變成社企,利用利潤去做多啲正面嘅事,如對環境或員工等等」。
尖子用基建改善生活
二十一歲的理工大學學生吳梓文亦獲頒獎學金,屬會考八A尖子的他原本攻讀精算,後來對基建工程感興趣便轉讀土木工程,鍾情港珠澳大橋等大型基建,但去年一次柬埔寨當義工的經驗改變了他的看法。他和義工花六周為一間小學興建公廁,雖然要落手落腳扎鐵、溝水泥,建築設備簡陋,卻改變了當地小學生以往隨地便溺的陋習,學會到廁所如廁及洗手的習慣。他希望畢業後多參與和民生相關的工程,如沙中綫等,利用基建改善生活。
另一名浸大學生林貞言就讀翻譯系,曾到平機會實習的她,有感少數族裔經常無法與人溝通而受不平等對待,希望畢業後加入非牟利團體工作協助少數族裔,她現在已經考取調解員資格,希望利用調解幫助更多人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