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胚芽故事】
人類恨膠生性狠毒,卻貪佢平夾實用;驚佢成世唔化,又難捨用完即棄的乾手淨腳。人膠恩怨,成立十個「減少生活中的塑和膠委員會」來處理,都注定膠着。當我細心記錄每日所接觸的塑膠製品,才發覺真的無孔不入,想「膠少陣」都唔得!生活方便竟由生態找數,使得膠災處處不可收拾,不到你不正視!
日常膠事
起床:
01.手機套、02.膠框眼鏡、03.牙刷、04.牙膏包裝、05.漱口杯、06.洗面膏包裝、07.雪櫃手柄、08.水樽、09. 每日即棄隱形眼鏡 、10.爽膚水瓶、11.潤膚露瓶、12.潤唇膏包裝、13防曬霜瓶、14.梳、15.風筒、16.尼龍外衣、17.波鞋、18. 袋裝紙巾
出門:
19.升降機按鈕、20.八達通套、21. 麵包袋 、22. 樽裝茶 、23.電梯扶手、24.巴士扶手、25.員工證、26.電腦、27.鍵盤、28.滑鼠、29.手機電掣、30.手機電線、31.原子筆筆桿、32.膠紙、33.鉸剪手柄、34.飯堂椅子、35.飯堂桌子、36.十元紙幣、37.自取食物提示器、38.托盤、39.碟、40.筷子、41.杯、42.湯匙、43. 飲管 、44. 餅乾外袋 、45. 餅乾獨立包裝袋 、46.洗手間門鎖、47.卡片盒、48.洗潔精瓶、49. 外賣餐盒 、50. 外賣杯 、51. 即棄餐具 、52. 膠袋 、53.提款卡、54.店舖會員卡、55. 啫喱杯 、56. 藍莓盒 、57. 蘋果上貼紙
回家:
58.燈掣、59.遙控器、60. 垃圾袋 、61.垃圾桶、62.洗頭水瓶、63.沐浴露瓶
斜體為即棄用品
不能自然降解的塑膠,無懼世事變改,還是能夠超脫於自然,篤眼篤鼻最少幾十甚至幾百年。
一九一一年,“Plastic”一詞首次在字典出現。四十年代起,這種物質正式融入家中。五十年代「拋棄式生活」風行,要不跟隨要不落伍。自動販賣機以膠杯盛咖啡,民眾初期會留起膠杯重用,但經過「學習」,便懂得無慮即飛,跟上潮流。現今生產的塑膠,一半用作製造即棄產品,有些可能只為服務你幾秒,生命便無take two。我們用膠成癮,丟到垃圾桶,已達無意識地步,脫膠,幾乎是天方夜譚。
上周二,我把一天觸碰過的塑膠製品仔細記下,竟達六十多項,即棄的就有十五項!還未計算後來才發現的「隱性膠」,如濕紙巾、含膠質的光面紙袋及夜間洗頭恩物──快乾毛巾。
兩年幾前一場颱風,導致六個裝滿膠粒的貨櫃墮海、損毁,膠粒隨處漂流「一海都係」。發現膠災並號召全城「執膠」的家庭主婦Tracey Read,後來成立環保組織「無塑海洋」(Plastic Free Seas,PFS),主力到學校作推廣教育,也籌辦清潔沙灘活動。「海洋的塑膠垃圾千奇百怪,最多是發泡膠盒,另有洗面乳、牙膏包裝,甚至咖啡機的膠囊。」Tracey向我展示了各式塑膠包裝,共通點是全部穿窿。「是魚的咬痕。」她解釋道。有些更被咬剩三分一,非常誇張。PFS的教育項目統籌梁嘉麗補充:「塑膠容易黏附毒素,包括一些影響荷爾蒙的化學成份,會改變海洋生物的性別,破壞生態平衡。」海龜也是塑膠垃圾的受害者,大敵是膠袋,「海龜以水母為食物,因而誤食膠袋。」
香港沙灘含膠量 全球最高
曾在外國環保組織的相片看過被六罐裝汽水膠環纏身而發育受阻的海龜,還有肚內盛滿塑膠的信天翁,當中包含樽蓋及打火機碎片等,多得不忍細數。人類貪圖方便,加上欠缺公德心,為動物送上砒霜。
香港教育學院科學與環境學系助理教授霍年亨,提到去年夏天他為本港廿五個沙灘統計小於五毫米的塑膠微粒數量,得出的平均值是每十公升沙就有千四顆微粒,位列全球之冠,大比數拋離第二位的智利復活島(四百粒)。
「估計部份因珠江河水泛濫而沖到香港沙灘。」塑膠微粒問題嚴重,除了因為內地的「大禮」,還有防不勝防的陷阱。梁嘉麗說:「天然成份的磨砂膏比較刮面,現在大多換上極幼細的膠粒。膠粒會直接流入大海,並被微生物吃掉,層層遞進,塑膠毒素最終進入人體。」萬般帶不走,惟有膠隨身。如果我們終將變成一個「膠人」,那是進化還是退化?以後用膠製品時,別再以為一時方便毋須負責。
查找隱形膠
以為是棉、是紙,其實通通都是膠製品,讓我們不知不覺過着膠纏生活。
清洗乾淨 先好回收
膠樽才能回收?非也!環保觸覺項目經理何嘉寶說:「洗頭水樽、包裝水果的透明膠盒、零食的間隔盒等大部份塑膠都可回收,建議送到各區回收點讓專人處理。」她又提醒回收前需清洗乾淨,避免弄污其他物品而無法回收;塑膠品上亦有不同的編號,最好按號碼分類綁好。然而,如薯片袋等混有其他物料的則不能回收。
社區回收點 http://www.wastereduction.gov.hk/tc/community/crn_outlet.htm
記者:葉青霞
攝影:楊錦文、周郁文、陳永威
插畫:六藝設計廊
編輯:陳國棟
美術:房 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