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局主席耶倫果然是鴿派中的鴿派,儘管不同數據都顯示美國經濟正穩步復蘇,並且沒有再出現過去幾年那種急彈幾個月後又死火的情況。以就業市場為例,失業率回到5.5%已接近充份就業及可能引發通脹的門檻。若是七、八十年代以反通脹為主的聯儲局,大概已在剛過去的議息會議宣佈加息,或至少表明下次會議就是加息的時候。可耶倫及她掌理下的聯儲局並沒有加息,甚至堅持沒有加息的時間表。唯一做了的是把議息聲明中「有耐性」(patient)那個關鍵詞拿走。可是耶倫在記者會上又補充說,刪去patient不代表聯儲局沒有耐性(not patient),明示暗示加息還要多等一會,大家不要期望太高。這份耐性,這份對保持經濟增長勢頭的堅持,大概只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比得上。
耶倫對加息採拖字訣倒不全因為本身的「鴿派」,而是因為外圍經濟形勢不容許美國自行其事,開始收水。在各大主要經濟體中,日本仍處於超級量寬階段,央行矢言要令貨幣基礎大增至85萬億日圓水平,並要在明年三月前把通脹率推升至2%的目標。歐元區則剛開始一萬億歐元的買債計劃,希望藉大規模放水令歐元區成員擺脫通縮困境。中國的情況雖稍好,但人民銀行已接連減息及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這些都是跟放水無異的做法。換言之,中、歐、日三國全部都在大手搞QE之類做法,而且規模都在數千億以上。去年九月開始美國停止量寬已令她跟這三大經濟體不同調,美元因此顯著上升,兌歐元、日圓已升值近兩成。
假若聯儲局宣佈在年中加息,美國跟三大經濟體在貨幣政策的距離將會更大,資金湧入美國的情況更明顯,形成美元獨強的局面。若果是在「美國打噴嚏,全球經濟感冒」的年代,美元獨強沒有甚麼大不了,不過是讓美國人多花點錢,多買點外國貨品而已。只是今時不同往日,美國窮了,美國人也窮了,他們仍在致力減債,不會因美元強而花額外的錢多買東西,反而因外國貨匯價低價錢平的緣故改買外國貨,令美國企業、產品即時受挫,隨時令復蘇中的經濟再次「死火」。為免脫離形勢,耶倫及聯儲局不得不放慢加息腳步,希望經濟復蘇更穩定及全面才作打算。
另一個憂慮是通縮陰影。雖然美國的情況比日本、歐洲理想,通縮未殺埋身。但消費物價指數近幾個月都在1%以下徘徊,即使撇除油價下跌影響也不過在1%左右,距聯儲局的2%目標有甚大距離,而且通脹率向下的壓力比上升更明顯。經過日本的慘痛教訓,看到歐元區的狼狽相,耶倫當然不希望美國也滑進通縮陷阱中。而過早加息正正是九八年令日本從復蘇滑向通縮的關鍵,耶倫熟悉那段歷史,自然盡力避免美國重蹈覆轍。
上世紀七十年代尼克遜以benign neglect(話之你)的手法突然放棄金本位及固定匯率,任由美元下跌,令全球經濟大亂。今時今日耶倫及美國卻已不可能再neglect(漠視)其他國家,加息得再等一會。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