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安納遜變成動作巨星後,作品真是多到令人厭煩。你看到嘔了沒有?我差不多了,尤其是上一部改編卜洛克的《行過死蔭之地》,跟我看的原著完全是兩個世界,再看到這個名字,再看到電影故事的內容,今回不是救女兒或者妻子,而是兒子。更是嚇破膽了!但這是我的職業,仍然要入場觀看。談不上甚麼驚喜,竟然發現這是里安納遜所拍的獨行動作片之中最好看的。《行過死蔭之地》應該存在的世界,竟在這部電影內出現。
幹了幾十年殺手,號稱「掘墓者」的退休殺手,如今孤獨地生活在酒精之下。這種被自己的罪孽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人物,有份奸人悲劇英雄的況味。我們這些硬牌偵探小說迷,或者對大部份港產黑社會電影所在多有的角色有認同感的男人來說。這是一份矛盾的浪漫。一份隱藏在內心深處,想反社會;想做壞事的心態在化為悲劇人物地存在於我們這些每天正常上班下班的打工仔身上。現實是太沉重了,我們需要打爛這個社會!我們需要解放。以一個反派的角色來完成自己的夢想行嗎?有道德良心的盜賊最合口味。
里安納遜為了保護兒子,開槍打死了黑幫的龍頭大佬,也是多年老友艾德哈里斯兒子,第一個反應便是打電話給這個既是老友,又是仇人的朋友。對,火裏來的事,以火來解決;水裏來的事,在水裏來解決。這才是男子漢之間應有的態度。那場面對面說怎樣希望兒子不要被追殺,另一個卻說殺子之仇不可不報,便是卜克洛迷要求的地下法律。黑社會電影這樣受歡迎,這樣拍之不盡,便是因為我們本身是一個裝作好公民的反社會意識傢伙。
接下來《一夜狂逃》便甚麼也不重要,總之依着這條地下法規,表演連場里安納遜如何保護兒子,兒子又不諒解他的矛盾動作場面,既緊湊又刺激,槍戰連場的火併。
城市於是變得無法無天,又或者是為着我們更相信其存在的叢林法則爆開來。受了這種前設影響的觀眾,覺得整個黑夜白天的社會,才是真正存在的。事實上,導演贊美哥勒施拉拍的動作場面是否比別人好?不重要了。我們在內心世界已經認同了里安納遜的身份,甚至也認同了艾德哈里斯的報仇原則。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