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籽:國際藝術】
你心目中的香港是甚麼?功夫片、流行曲還是自由行?當居於倫敦的中國藝術家蔡贇驊(Jacky Tsai)受邀創作一幅關於香港的作品時,不禁也想起了這個問題。曾隨Alexander McQueen實習的他,憑骷髏頭設計一炮而紅,他的作品與香港很相似,東西合璧融會貫通,在不同的文化中交織出彼此的美。青花瓷與普普藝術(Pop Art),看似風牛馬不相及,但在Jacky眼中就猶如香港,「所有東西都擠在一起但卻很和諧」。
眼前的這枚英女皇郵票他創作了大半年,比完成青花瓷和漆雕作品的時間還要長。一年前他開始籌備這次在香港的展覽,畫廊負責人邀請他以香港為題材創作一幅版畫,雖說版畫與香港都是他熟悉的題材,Jacky卻反而覺得是挑戰。「我對香港的感覺很好,每次到香港都有很多創作靈感,但我並不知道甚麼才是我的最愛,在半年時間裏我嘗試了很多版本,都無法表達出那種感覺。」最後他回到原點,想起第一次到香港的經歷,在荷李活道的高樓大廈之間看見文武廟,「現代與傳統互相交集卻很和諧,這就是我心目中的香港。」
Jacky成長時期深受香港流行文化影響,尤其是七十年代功夫片及九十年代粵語流行曲,在這張名為《The Queen of Hong Kong》的作品裏,他將舊式霓虹燈、英女皇、舊式招牌字、天壇大佛、高樓大廈這些喜歡的東西融為一體,卻不覺突兀。細看之下,其實也蘊藏了種種有關我城自身的歷史回憶。
漆雕青花瓷 融入畫中
Jacky成長於上海,在內地居住了二十年,所接觸的教育文化都是中國式的,他坦言當時對西方文化並沒有太多了解。在前往倫敦Central Saint Martins修讀插畫前,他曾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平面設計,英國留學期間跟隨著名設計師Alexander McQueen實習,McQueen見他有幾分聰明,讓他嘗試做骷髏頭,結果他一炮而紅。「作為亞洲人,我起初對骷髏頭也很忌諱,經過多番嘗試後發現,很多人害怕骷髏頭是因為它本身很醜陋,讓人覺得害怕,如果做得美或會不一樣。」他在骷髏頭的基礎上加上了鮮花元素,花代表了生命、生氣,與骷髏頭正好有強烈的對比,也有生死輪迴的含義。McQueen採用了他的設計,也開始讓人記住了Jacky Tsai這名字。
畢業後Jacky沒有成為設計師,而是當上了版畫藝術家。2010年出道時,他已將東西方元素融入作品,成功在倫敦立足。他深受美國普普藝術家Roy Lichtenstein和Andy Warhol影響,時常思考西方普普藝術為何能大受歡迎。反觀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中國的「政治波普」(Political Pop)風格也盛行一時,但他認為這只是借用普普藝術的形式套上政治題材而已,如果要成功必須要有自己的風格。「中國有很多傳統的東西,刺繡、漆雕都是非常好的工藝,但工匠們來來去去都是做花鳥的題材,沒有人把這些東西做成當代藝術。」
事緣有次Jacky在蘇州朋友家中見識了漆雕這種傳統工藝,他覺得非常時髦,於是借用這種媒介,想到以漆雕工藝結合西方普普藝術。這次在香港的展覽「EAST WEST」中,某程度上也帶出了這種訊息,「這個展覽是想強調新的思維,找來漆雕、青花瓷工藝師傅幫忙,將逐漸沒落的工藝以普普形式呈現眼前,它既傳統又現代,而且很漂亮。」這樣的想法其實得益於他東西方生活與創作的背景,他逐漸在作品中加入刺繡等傳統工藝,摸索出新的創作方向。
選擇以這種形式創作還有另一原因,「很多傳統工藝技術都面臨失傳危機,掌握漆雕技術的人很少,年輕人又不願意學,如果能把傳統的工藝做成當代藝術,這些工藝則可得以延續、發展與傳承。」
說到這裏,忽然想起一段關於蔡贇驊名字的小插曲,不是要說粵音讀作「溫」的贇字,而是他姓氏的英文拼音。他說蔡的拼音Cai外國人都讀為Kai,反而十九世紀韋氏拼音Tsai的發音才更接近蔡字。「爺爺給我看他小時候的照片,照片背後的英文寫着Tsai,原來漢字拉丁化之前都是這種寫法,只是後來簡化了,今天的台灣反而保存了這種傳統。」這段插曲與Jacky的創作不無聯繫,如果傳統的東西不保留、不延續,很快就會消失。
中國當代藝術 越來越難看
近年中國藝術家拍賣價格屢破紀錄,表面看來藝術市場異常蓬勃,不過Jacky卻直指當下中國當代藝術一潭死水。「九十年代當紅藝術家到現在還在重複,他們控制了整個當代中國的藝術市場,也包括西方市場,年輕的藝術家很難突圍而出。」他所指的岳敏君、方力鈞等藝術家經歷了文革,有內心的掙扎,因此作品時常出現誇張或扭曲的笑臉。在他看來,中國當代藝術越來越難看,是靠醜取勝,而不是靠美吸引人,「很多人都是在做譁眾取寵的事情,就算是再醜陋的概念,我也要把他做得美麗。」中國有很出色的油畫與雕塑作品,像普普這種輕鬆形式的作品較少人做,「近年國際藝術界很留意新的中國當代藝術,我希望能透過努力把環境改變,有多一些人做美麗的藝術。」
Jacky以版畫藝術起家,作品在倫敦有一定市場,當中不乏中產人士問津,一來價格相對便宜合理,再者也因尺寸適中,方便置於家中。他坦言立足的關鍵是西方有健全的藝術市場,「在倫敦,中產階級會收藏作品,即使一些名氣大的藝術家作品,價錢也算合理。」相比之下,他說中國市場則顯得有點病態,還是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狀態,「中產對藝術的熏陶很低,有錢是為了賺更多的錢,而很少考慮購買藝術作品。」最近英國老牌畫廊Fine Art Society代理了他的作品,是畫廊近一百四十年來首位代理的華人藝術家,這讓他覺得非常自豪。不過他坦言自己是中國藝術家中的異類,在內地沒人認識他,「自己要是在中國發展也是沒有市場,也不能做出現在的作品。」他認為在中國很難成為普普藝術家,畢竟藝術群眾基礎與市場的土壤均不足夠。
Jacky Tsai EAST WEST展覽
時間:即日起至2015年5月2日
地址:上環荷李活道222號The Cat Street Gallery
行家眼中的Jacky
歐陽應霽(跨媒體創作人):令我百感交集
作為一個集東西方文化的年輕藝術家,Jacky非常善用自己的背景將中國傳統工藝與西方藝術結合,他創作的《The Queen of Hong Kong》我看了也覺得百感交集。
Mandy d'Abo(畫廊創辦人):呈現東西美學
當初他創作出McQueen骷髏頭時已關注他,Jacky是非常值得期待的藝術家,他很好地通過graphics與概念將東西方的美學元素呈現出來。
各地普普藝術代表
美國Roy Lichtenstein 波點和粗線
普普藝術(Pop Art)是將熟悉的流行元素融入藝術作品,始於1950年代的英國,1960年代開始在英美流行,其中的美國代表人物Roy Lichtenstein是Jacky的偶像,波點及粗線條是其作品的特徵。
日本村上隆 漫畫元素
日本藝術家村上隆是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借用普普藝術的概念,將日本漫畫元素帶入作品,創作出超扁平(Superflat)新藝術風格,作品色彩繽紛且極具視覺感染力。
中國王廣義 政治符號
普普藝術傳入中國後形成政治波普藝術,它借鑑普普的藝術形式,用熟悉的毛澤東形象或政治符號反諷現實,王廣義、余友涵等藝術家是當中的代表人物。
記者:劉東佩
攝影:黃子偉
編輯:吳碧霞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