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在「連錢都不值錢」膨脹式發展下像已見頂,很多環節慢慢也被掀動,球會在使用資金方面變得更謹慎。「租借+買斷」是「球壇新寵兒」,而車路士則是近年外借球員的翹楚。
解構「租借+買斷」;先看其好處,就是可以先試用,這降低了球會高價入錯貨的風險。與之對應,借出球員的,有時不想收回球員,便在借用合約加入強制性買斷條款。兩種想法及條款角力有一突出例子。阿古蘭尼失意英超後,二○一○年祖雲達斯借用一季,並與利物浦定下了一千六百萬歐元的買斷條款;此子該季上陣三十三次,但仍然無法說服祖雲達斯真正買斷;翌年阿古蘭尼再次被利物浦租借到AC米蘭。利物浦在條款中加入上陣廿五次便自動以六百萬萬歐元強制買斷。結局是阿古蘭尼上陣了24.5場(合約規定後備換入只算0.5場)!還好他最終找到了紫百合費倫天拿落腳。
「租借+買斷」的另一個好處,是變相延遲付款,亦緩解短期現金壓力。根據歐洲足協數字,近年超過八成的歐洲球會,轉會費其實都以兩年以上的分期付款!例子是前拜仁的梳頓沙基利(右)借用到國際米蘭,兩天後便宣佈季後他會以一千五百萬歐元身價加盟。由於國米近四年年均虧損超過八千萬歐元,球會要盡力逃過歐洲足協財務公平競技審查,所以用了如此方法,以延遲轉會費支出入賬。另外這方法也能節省巨額薪金開支。馬德里體育會想費蘭度托利斯回巢消息流傳了兩年,沒成事全因費托的一千二百萬歐元年薪。馬體會13/14球季稅前薪金支出只有六千六百萬歐元,比當時在英冠的昆士柏流浪還少!結果幾經波折,與AC米蘭互換租借,才使放棄過半薪金的王子回歸到卡特朗球場。
為了以低成本增強實力、節省開支、自負盈虧及調整入賬時間等事件應會繼續發生。要反思是,球員的轉會費及薪金是否已經高得不合時宜呢?
何輝
廣東省體育台體育評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