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觀點:信貸反映經濟復蘇進度

基金觀點:信貸反映經濟復蘇進度

四大工業國(G4)央行自二○○九年開始推出量化寬鬆政策,每年向市場注入平均九千億美元。踏入二○一五年,重頭戲落在歐洲央行身上,自三月份開始,歐洲展開為期十八個月購買有抵押債券和政府債券的行動,每月向市場注資約六百億歐元(約六百三十億美元),當整個計劃完成後,估計注入市場的額外流動資金高達1.165萬億歐元。連同其他央行的量寬行動,今年G4在市場新增的流動資金有望增加1.3萬億美元。自歐洲央行的量寬措施重炮出擊後,歐洲股市頓成市場焦點。
其實各國央行推出的每月買債行動,主要目的是要降低市場借貸成本,鼓勵企業貸款發展業務從而提高盈利。當盈利增加後,企業便會增購生產工具和招聘人手,當就業情況改善,國民亦會因而增加消費,推動國家經濟重拾上升動力。
不過,如何才可評估量寬政策是否奏效?我們提出,監察信貸增長是重要參考指標,可評估上述經濟周期是否能如期進行,如能掌握這些數據變化及其意義,對投資策略也有所幫助。從圖表中可見,全球四大經濟體系: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除中國外,其餘三個地區的信貸增長正朝向反覆向上的軌道;其中美國和歐洲的借貸自二○一三年後明顯增強,而歐洲的信貸增長更於二○一五年之後開始回復正數,日本的借貸數字亦在恢復中。
信貸增長其中一個意義是反映經濟活動的復蘇預期,背後亦蘊藏着通脹預期。目前歐洲各國和日本均陷於低通賬或通縮的情況,通縮會令民眾延遲消費,從而令消費物價指數跌入向下的漩渦,經濟亦會難以提振。因此歐洲和日本央行對市場「放水」的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打擊通縮。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便曾經表示,冀望二○一六年的通脹率能上升至1.5%,二○一七年能達到1.8%或以上,以完成2%目標通脹率的願望。
除了買債注資,踏入二○一五年先後有最少六個國家宣佈減息,環球貨幣供應出現多年來罕見的充裕情況。如丹麥先後四次減息至負0.75厘,瑞典和瑞士亦把存款利息降至負數,挪威和加拿大亦作出減息的措施。歐盟國家更把存息降至負數,目的就是要誘發民眾在銀行提出資金作出消費。

歐盟打擊通縮見效

此外,領先經濟指數亦顯示,歐盟地區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近月上升至二○○七年九月以來的新高,家庭開支亦在穩步上升,反映打擊通縮的措施初步見效。
經濟學家相信,一個國家是否步入經濟復蘇周期,還要視乎零售數據和企業投資的增長,而就業數據好轉和信貸增長,就可以確定經濟是否步入上升周期。投資者若能掌握上述經濟數據,便能在投資場上取得先機。從目前的信貸走勢來看,全球經濟狀況的前景是積極正面,並有利股票市場發展。

百達資產管理

百達基金 http://www.pictetfunds.hk
投資涉及風險。過往的表現並非將來業績的指標。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細閱發行章程。本文件所呈示的資料及數據僅供備知,並不構成對某投資者的個人情況屬適合或適當之陳述。
此文件並未為香港證監會所審閱。此文件之發行人:百達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