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藥房結業潮 - 利世民

利字當頭:藥房結業潮 - 利世民

藥房結業潮,應該是過去的周末,最多朋友討論的話題。暫時我見到最多的評論都在說,要是自由行真的消失於香港,未嘗不是好事。
去年二月中,我在這個專欄連續寫了「請恕我撩事鬥非」( http://bit.ly/1CKWBey)和「禁絕自由行又如何」(http://bit.ly/1FnJoc4),指出只要匯率回復正常,自由行衍生的問題自然會減退。事實上,自由行來香港購物,不單是因為一簽多行;政策早已存在,為何一隊一隊的水貨客,自二○一○年變本加厲?重點是由二○一○年起,人民幣匯率偏高,而港紙又因為聯匯而偏低,自由行客才發覺以人民幣在香港購物有價格折讓。
我不知道會不會有社會棟樑跑出來說要保育藥房。曾幾何時,藥房因為賣得便宜,社會棟樑視之為市民對抗超市霸權的最佳拍檔,將藥房老闆說成是賣港賊,似乎是過去一年的新現象;尤其自從那位自稱右派的網台名嘴加入藥房大軍,反藥房成為了熱血本土分子樂此不疲的勾當。
藥房結業潮,不代表所有藥房都會消失。其實早在一年前,已經有藥房業朋友指出,只有不知道這一行的門外漢,才會在這個時候衝入熱廚房。據說,有不少藥房老手,已經準備回到基本步,打薄利多銷的策略。
過去藥房能夠比有規模的超市賣得更便宜,因為他們自有一套管理供應商關係的手段。不過,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如今競爭法正式落實執行,供應商和藥房的友好關係,以及定價策略,極有可能觸及法例地雷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相關的「第一行為守則」(First Conduct Rule)。
其實十多年前,香港最具爭議性的政治課題,是以陸路來鼓勵留港消費。隨着中港兩地的匯率相對水平位置對易,從前是大陸人來港消費,他朝有可能是香港人回大陸消費,又或者一般人的消費組合中,大陸製造的比例再增加。說到底,本來是簡單的經濟現象,經過政治包裝後都變得不理性。有理由相信,針對大陸出口產品的安全和質素,將會是下一波的政治核心。大家放長雙眼看吧。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