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手術機械人 片皮鴨式切腫瘤

中大手術機械人 片皮鴨式切腫瘤

【本報訊】利用機械人協助做手術是醫療科技未來發展,香港中文大學投入四千萬元,昨展示三部研發中的新「助手」,其中骨科手術機械人已為十多名病人做手術,有望在威爾斯醫院投入服務;子宮切除手術輔助機械人和內鏡手術機械人將分別展開動物試驗和臨床實驗,預計兩至三年內可正式應用。
中大及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結盟,並於今年一月成立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讓醫學院和工程學院教研人員合作,校長沈祖堯昨稱,中心獲二千五百萬元捐款和中大一千五百萬元撥款作啟動經費。
中大昨展示三個手術機械人原型機,其中半年前面世的內鏡手術機械人是最新產品,主要用於切除早期腸胃科腫瘤。該機械人與配有鏡頭的手術內鏡相似,但末端有「雙手」,一手是通電後可進行切割的微型手術刀,另一手是一個小鉗,醫生透過螢幕觀看腸胃內情況,控制「雙手」夾起要切除的黏膜再切除。

沈祖堯:如蟹鉗夾實

有份參與研發的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博士生劉家駿說,早期腸胃科腫瘤生於黏膜,須同時切掉上、下黏膜,僅厚零點八至一點八毫米,現時手術內鏡只是單手的微型手術刀,有刺穿腸胃壁風險,後果可致死亡。
本身是腸胃科專科醫生的沈祖堯形容,該機械人猶如蟹鉗將腫瘤夾實,再以手術刀「片皮鴨」般切走。劉家駿表示將以豬隻實驗手術,之後到人體臨床實驗,通過後才正式推出。
同樣由醫學院及工程學院研發的子宮切除手術輔助機械人,也是去年面世,它可代替人手撥動子宮及定位,將申請在人體進行臨床實驗。沈祖堯說,讀醫時跟教授做手術,醫學生負責做內行稱「拉耙」的定位工作,即拉着揭開切口的手術耙,讓醫生操刀,「係好慘工作,冇得郁,隨時幾個鐘,如果眼瞓、鬆手郁咗,畀醫生鬧死」。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劉雲輝指,醫生用該機械人時,只需單腳便可控制機械人移動。該機械人也可於鼻腔手術時進行定位。至於二○一一年面世的骨科手術機械人,是中大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一同研發,二○一二年起在威院進行臨床實驗,已為十多名病人進行術。該學系教授梁國穗表示,機械人成本每個少於一百萬元,快將全面應用。
■記者倪清江

中大醫療機械人簡介

【內鏡手術機械人】
用途︰
主要用於內窺鏡手術,如切除早期腸胃科腫瘤,可更準確和減低刺穿腸胃壁風險

【骨科手術機械人】
用途︰
用於各種骨科手術,包括微創內固定手術、長骨手術、膝關節手術和內脊柱手術

資料來源:中大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