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90後,成功上樓,他沒有一個當護士的老婆,他賣了一個腎。很勵志。
原來年輕人上車上樓是可能的,祇要你肯自殘,真是感動,世界有希望,香港真好!
十年後有一天,大概會有這樣一個故事,成為新聞,全城熱話。那位三十多歲的主角打份牛工,月入二萬九,比上不足,每天死慳死抵,不消遣不購物不吃早餐午餐,都買不起四萬元一呎的窮人恩物天水圍200呎豪宅。為了買樓,他賣了一個腎,在淘寶賣的,勵志到喊。
他沒有投好胎,父母是平凡的70後,70後大學一畢業,廿多歲幸運地就碰上97回歸,就是建華八年:97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03年沙士,出社會做事的頭十年,久不久就是史詩式災難,生於憂患地見盡社會滄桑世態荒涼。沙士餘生,當社會情緒及經濟慢慢恢復,2007年又美國次按危機、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什麼迷債毒債資不抵債令全球金融體系全面崩潰。
在夾縫中生還的70後,捱得打得,衣食無憂,但不靠父蔭的,沒有太多餘力為下一代籌謀。90後記得,自小就經常搬家,父母沒成功須父幹靠祖父母資助買樓,租樓住不是給瘋狂加租,動輒加兩、三成,就是被收樓賣盤被迫又搬,他厭倦不停搬屋換鄰居;後來有個上台前好似好勁要整頓樓市的689,上台後樓價屢創新高升到嘔,90後告訴自己將來一定要有樓。
十年前他在報章讀到一個80後上樓「英雄」,真人真事很英勇,那條友和護士老婆,不是精明消費,是不消遣不消費,娛樂祇去公園,開餐祇限快餐店,還為了慳家節流,戒早餐戒乘車,省下充飢費交通費,少數怕長計,原來他老婆「會吃2塊麵包當午餐,後來又認為1塊麵包亦要近10元,故最後只吃1塊麵包當午餐」,天才!為了賺多些錢,她努力加班開源,做做做慳慳慳,二人六年多都這樣生活後,可以上樓了!以後還債供款30年。
太太太感動了!一生就為了獻身及還債給地產商而活的城市。
你不相信,出生不可能是為了支付賬單然後死亡。
現實用鼻孔看着你,輕輕一字一摑你左邊臉龐說:正。是。這。樣。
你以為80後上樓變態生活實錄很蒼白?並不!那簡直有「成功爭取」的悲壯,可歌可泣,蕩氣迴腸,幾千年前,這就是孔融讓梨之類的故事。古有司馬光破缸救友,今有80後近乎絕食絕活,捨身上樓。大佬,唔搭車唔食早餐唔食lunch,每日食一塊麵包食足幾年係生活嚟?多接近連Discovery Channel都拍攝過、尼泊爾佛男孩Dharma Sangha的故事。人家十五、六歲離家樹下打坐,不吃不喝不動,髮鬚俱長育都發埋都不動,一打十個月或三至六年,超凡。上樓80後的生活,多脫俗,不扭曲,亦不荒謬,值得放煙花歌功頌德。
原來生活與買樓是一場你死我亡,有你冇我。不看書不聽音樂不看電影,為咗層樓,差不多成佛,差不多放棄生活。新界有丁屋熨着爆炸裝高聳鬈髮的鄉紳思維是,三十歲都冇樓是廢青啦,於是在香港,冇樓係廢,有樓冇生活就是殘而不廢了。
港式自殘上樓法,讓生活接近饑荒、戰亂、走難才有瓦遮頭,勵志得奪命。如此生存,你便有機會住一層有300呎會所的市區樓。對,在九龍城,341呎,叫會所。健身室、遊戲室、泳池、蒸汽桑拿浴室,通冇,341呎牛咁大間得一個開放式廚房一個廁所,是為「會所」。在美國紐約,“under current zoning laws, all apartments must be at least 400 square feet”,市長彭博被問候娘親最劇烈的偉跡,是接納興建275-300呎住宅的建議,不知那是反人道兼犯法的!在香港,是會所咯。
創作其中一個要訣是把意念推到最盡,就會發現荒謬和道理。波蘭建築師Jakub Szczesny在首都華沙起了一層真正的「牙籤樓」,在兩層樓之間的閣樓夾縫,平均闊三呎,最闊五呎,有微廚微廁迷你起居室,個雪櫃大得祇能放兩罐可樂。這全球最窄的樓是藝術裝置,出租,供活人居住,諷刺世界性走向“social disaster because too little living space is built”,全球各國在迫更多人過着缺乏空間的幽閉人生。第一個入住的是以色列作家Keret ,是以這窄屋取名Keret house,他有很多猶太親人是二次大戰時在集中營受害而死的。
曾以為每個人的腦袋都有一個房間滋生理想,每個人的心靈都有一格草地種植夢想,但在某些城市,理想閹割了,夢想自宮了。「安得廣廈千萬間……風雨不動安如山」多可笑。
90後想,80後接近成佛才能買樓,他如今是不消遣不消費祇吃一塊麵包都買不了,又沒有一個護士老婆,但腎他有兩個,賣一個,比那80後更智慧開源。結果,原來還未夠,要他老婆賣了半個肝,才可上樓。女人做起大事來真的更狠。
想像十年後的香港故事,心靈雞湯,有點冷。
人生,除了樓,一無所有,真好。
生活那麼廉價,可貴的,是樓,不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