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四十一歲的她,三個孩子的母親,不幸患上乳癌。經歷過三次的手術,最終她整個乳房要割掉。接着是化療及電療,過程不算順利,曾經在化療期間,因白血球太低而發燒,病菌入血,以為不能再出院,要和丈夫及孩子永別。當時曾拍下的相片,只見她那絕望的神情,與今天神采飛揚在演講,確有天淵之別。
癌症對人的折騰,不言而喻。在治病期間,她遇到貧窮的患者,因缺乏知識延誤診治,確診時已是第四期,更付不起昂貴的醫療費用,患者兩年後辭世。
我今天說的這位主角,是一位醫療經濟專家(health economist),哈佛醫學院教授。她的癌症經歷,以及她遇到的病友故事,令她得到啟示。她全情投入無償的社會服務,推動公眾對乳癌的認識,鼓勵女性進行定期檢查,及早發現癌蹤;為墨西哥醫療體系進行分析,提出斜線理論,改革醫療體制,令全民不會因貧窮而缺乏醫療照顧。她的好友說,她時刻都充滿活力,腦子不停轉動,提出新問題及尋找解決方案。
對她來說,乳癌普查的好處,跟白天一樣的清晰。作為醫療經濟專家,計算成本效益是她的專長。現今乳癌痊癒率達十年以上者,超過八成,單看死亡率或救回一條命要花多少錢,是將計算效益簡單化,忽略了病患者接受治療期間的折磨,以及對生活質素(quality of life)的影響,社會亦失去患者及家人的經濟貢獻,以及社會要負擔的醫療開支(health care burden)。
我們要問香港的公共衞生專家,有誰做過這些研究?看來,我們要請海外專家,為我們的醫療政策把脈,去解決十年以來,乳癌普查應否推行的爭論。
香港乳癌基金會網址: http://www.hkbcf.org
香港乳癌基金會電話:2525 6033
張淑儀醫生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