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健籽】難離難捨 搵食單車

【科健籽】難離難捨 搵食單車

【科健籽:好動之城】
現在很多人視踩單車為一種運動,追求速度和刺激,享受成份居多。但在從前,單車其實主要是送貨工具,送米送外賣送火水送石油氣,連戲院送片都靠它,是一台搵食工具,當中這些單車很多已用了幾十年,可說是老而彌堅,不少人靠它擔起頭家。兩名年輕人將這些搵食車當收藏品,又推着它們尋找現仍使用這些單車工作的前輩聊天,因為一台跨越時空的單車,兩代人的距離拉近了。

七十後送石油氣:「好重呀!」

兩部都是英國製造的低重心載貨單車,前輪比後輪小。彭先生用來運送石油氣,阿Man則用作收藏。

「你唔好呃人喎!有人收藏送貨單車?」油麻地廣東道的中興行,送石油氣近四十年的彭先生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步出店舖,他細心打量七十後李智文(阿Man)收藏的一九四六年英國Leonard Gundle低重心載貨單車,尺寸跟自己踩了約三十多年的英國Pashley單車一模一樣,但他仍能十分迅速地道出當中的差異,「我呢架有鈎,你嘅邊有?後座又裝唔到貨。」這位前輩細數自己的光輝往績:「以前我喺慈雲山運十五罐石油氣,揸實個軚衝落新蒲崗,一日送百幾罐呀。」他說起來淡定自若,踩單車送貨有如「食生菜」。落斜可以衝,上斜怎麼辦?「推快啲跳上去咪得囉。」彭先生講得輕而易舉,我心想他從前究竟是表演雜技,還是送石油氣呢?
至於阿Man以「友情價」三千元購入的這架接近七十年歷史的老爺單車,盛載着昔日的香港情懷,平時大多存於貨倉,免於日曬雨淋。他見到彭先生的車便說:「感覺好得意,好污糟但好有魅力,生計喺晒架車度。」而他的收藏品設計較簡約,配件較少,貨架載的東西都比較輕,例如袋子等。他今天路經石油氣舖,彭先生便對這後輩「下戰書」:「你擺一罐上去踩吓。」這架一直被收藏着的單車首次發揮它的真正用途,載着一罐石油氣,甫上單車的阿Man已大呼:「好重呀。」彭先生即時搶白:「你估好輕呀?」幸好阿Man最後成功轉彎,遊走油麻地廣東道一小段,順利通過考驗。
身為大師傅的彭先生立即迎戰,穿着Nike波鞋,悠然自得地載着一罐石油氣遊走,風按一響,先聲奪人,在後輩面前「表演」,也不忘積極招攬這位從事廣告後期製作的小子,「石油氣王子,你快啲入行啦。」嬉笑的背後,彭先生慨嘆大多數家庭改用煤氣或無火煮食,石油氣行業已步向夕陽。全盛時期他們有七人送石油氣,現在只剩二人。愛踢足球的他對阿Man笑言:「我退休畀你做,但你送埋架車畀我啦。」記者曾經央求他展示運送十多罐石油氣的非凡功架,他卻說:「要去尖沙嘴送貨啦。」手停口停,央求他訪問已不容易,皆因搵食艱難也。

石油氣單車特色

掛在車架上的鐵鈎,鈎乜都得好使好用。

車身的一塊鐵板,印上公司名便是廣告牌。

一般單車只有車鈴,而石油氣單車會有風按。

送米單車 遇上八十後知音

位於元朗的華記白米,門外有一架印度生產的金將軍單車,主人鍾俊華沒踩超過十年,但每逢開店必放於門前,證明他多麼重視這架單車,「畀途人望吓,點都唔會賣㗎。」七十八歲的鍾伯運過無數包米,最高紀錄是用單車一次運載二百公斤泰國米,由元朗大馬路運回舖頭。有一次更抬着米步行百多級樓梯至七樓天台,有時還要附加豉油或生油,「辛苦㗎,冇得扶欄杆借力,但唔想行兩轉。」
鍾伯一九六二年從大陸偷渡來港,在深圳游了個多小時渡海,「好多蠔殼同沙,上岸時雙腳血淋淋。」如非為了生活,避開戰亂,都不會爆發出如運動員般的驚人耐力。他於米舖打工短短五年,六七暴動後便自行創業當老闆,「細細間慢慢做,做到買單車,跟住買貨車送貨。」八十年代用了三百元買了這部單車,鍾伯說相等於當時一個打工仔一個月人工的一半。
從前為口奔馳辛勤工作,如今享兒孫福的鍾伯,仍然開舖只為消磨時間,靜候一位和他聊天的知音人。這天,一架六十年代生產的英國三支槍(BSA)單車,載着送米的竹籮經過。物主不是一位老人家,而是八十後青年朱健恆(Sam)。
鍾伯看見Sam的單車即精神一振,「古董嚟喎,車頭好穩,𠵱家冇㗎喇。」在大學修讀歷史,現為教師的Sam,從一位做回收業的朋友中以一千元購得這部古董,比動輒花過萬元買的公路單車便宜得多,「唔好當爛鐵,整番好好踩,幾十年都咁新淨。」從前新界交通不便,圍村村民要運送蔬菜或稻米到墟市售賣,要通過狹窄的田基路,就一定要用單車載貨。
時至今日,店舖只賣兩種米,一新一舊任你溝。鍾伯年紀大,站半小時便要坐着小休,但仍保留着伴他打拼的秤、米缸和單車,長了銹,情仍在。

鍾俊華曾經擁有一部三支槍(BSA)單車用來運貨,看見朱健恆的六十年代送米單車亦大嘆「𠵱家冇㗎喇」。

五十年代,中環的糧油舖也用單車送貨。

維修師傅:英國單車最堅固

不少九龍區的送貨單車,都是由油麻地榮興單車老闆鍾漢強負責維修,開業五十多年,見證香港搵食單車使用之變遷,「以前一架單車運二十二至二十三桶火水,從油麻地車去尖沙嘴當時的大牌檔。」
相比內地品牌,他認為英國單車手工較細緻,常見的有克加路(Hercules)、三支槍(BSA)等,「車架是人手焊接,鋼水好,零件質素高,更加堅固。」他更於九十年代收購了一批英國克加路單車,時至今日,也有一些年輕人買來懷舊一番。

鍾漢強一家三代都修理單車。

古典單車特點

車輪直徑為26吋或28吋,用鋼製造。圖為阿Man收藏的28吋英國Phillips單車。

車輪餅上印有品牌英文名稱,Hercules是英國品牌,俗稱「客家佬」,車廠於1910年成立。

車頭印有品牌標誌─—像英國品牌BSA,1861年創立,原本生產槍械,後來生產單車和電單車,標誌就是三支槍。

古典單車 融入社區

阿Man經朋友介紹下認識古典單車,愛它的精細耐用,「連粒螺絲都覺得襟啲。」他至今擁有的單車已接近二十部,包括來自英國、上海和日本等地,主要從相熟朋友或本地舊單車店入貨。而他的古董單車近日也頻頻出沒,像一月的香港首屆復古騎行,以及大年初二在深水埗桂林街舉行的「我要真小販」活動,他更在單車載貨架上放一塊木板煮咖啡。
而在上水長大的Sam,小時候看見雜貨舖叔叔用單車送米,也渴望當一名「送貨佬」,長大後雖當了教師,卻從興趣中滿足自己的願望。家中至今已有十四部單車收藏,他更於上個月大年初三,以一身農夫打扮踩着送米車到南生圍,「聽原居民說故事,像置身時光隧道。」

Sam戴着農夫草帽,後座綁着載米竹籮,他笑說被誤會是一街渡船家。

記者:梁慧琳
攝影:陳永威、劉永發、梁志永
編輯:劉健華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