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年前一條在網上瘋傳的影片:私家車和客滿的巴士輕微碰撞,雙方司機下車理論,年少氣盛的私家車司機說:「咁大個人都要迫巴士,真係好失敗!」這句話不是他所創。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就說過一個廿六歲以上的男人仲搭巴士,應該知道自己有多失敗。這本名為《Straphanger》的書,由作者到書名都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Strap意指巴士和地鐵上的拉環扶手,繁忙時間大多數人無位坐拉着頭頂的扶手,straphanger即是搭公共交通通勤的無車一族;作者Taras Grescoe 來自加拿大蒙特利爾,成世人未買過車,在北美洲幾乎是異類,身邊朋友都告訴他如果想生仔,不買車簡直是不可能的事。他卻以此為傲,走訪全球11個城市了解其公共交通系統,做個名正言順的「巴士膠」、「地鐵膠」、「單車膠」,最後審視自己故鄉的公共交通。
雖然作者的足迹遍及北美、南美、歐洲和非洲,但本書批評的對象顯然是美國汽車至上和毫無節制的都市發展模式。汽車在美國這片「自由之地」有其獨特的歷史根源,有車等於有自由。的而且確汽車有它的魅力,它巧妙地調和了人類兩種自相矛盾的慾望:一方面為家庭追求安全和隔離,另一方面卻渴望離開家中體驗世界。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正追趕美國曾經踏上的瘋狂買車之路,但連在美國這個汽車主導都市發展的國家,汽車數目竟然開始減少,更遑論在西歐和北歐這些在可持續發展和都市生活走得更前的地區了。
研究發現美國的新一代比其父母輩傾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多得iPhone出現,搭巴士可以玩line可以facebook chat。香港電車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並正在運行的雙層電車,在美國城市如丹佛、侯斯頓等,停駛多年的電車(他們稱為streetcars)竟有復興趨勢。西歐多個中小型城市的經驗所得,在路面上行走的電車比地鐵更方便、造價便宜得多之餘,更能令街道和公共空間充滿生氣。我想起無論在伊斯坦堡、波圖、海牙和耶路撒冷,不知往哪裏去時隨意跳上電車,速度快慢得宜,隨着路軌帶領感受城市風光和肌理變化,隨心下車,已是感受城市方便又安全的方法。
自2000年起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便是城市發展的焦點。Taras Grescoe亦造訪波哥大,感受兩任市長如何將以暴力罪案見稱於世的城市,改造成發展中國家城市發展的模範生。他們其中一個策略便是發展名為Transmilenio的高速巴士。市政府希望打破只有窮人才搭巴士的標籤,興建巴士專用線令搭巴士比開車更快之餘,更將巴士和巴士站設計到又舒服又潮,成效立竿見影。可惜物換星移,後來的市長不肯投放資源,Transmilenio開始疏於保養。發展Transmilenio的前任市長Enrique Penalosa是這樣說的:「民主社會中人人平等,所以載一百位乘客的巴士,自當有權佔據比只載一人的私家車佔據多一百倍的路面。」
每次經過金鐘,想起由演藝學院安步當車至大會堂的時光,除了恍如隔世就只剩下懷念。當佔領完結有人為夏慤道重新通車拍手慶賀時,君不見越來越多港人嚮往的城市如赫爾辛基、馬德里、巴黎、哥本哈根等已經積極以局部甚至全面的無車城市為目標。搭巴士踩單車行路,又豈是失敗者。
何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