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籽:教養之道】
樹木,是大自然的象徵。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木在社區擔當父母的角色,為小孩遮蔭、讓老人乘涼,看守着大家的成長。
今年一月,在美孚新邨守望了三十多年的洋紫荊樹,被管業處砍掉。街坊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迫跟老樹訣別,換來的理由是洋紫荊結構欠佳,避免有倒塌危險,經園藝承辦商評估過後,作了這個決定。美孚邨民望着洋紫荊的空墳興嘆,並組織了一個親子觀樹團,邀請樹醫生Carol,帶同邨裏的孩子,細看區內各棵小樹大樹。因着一棵被砍掉的洋紫荊,展開了一趟識樹、惜樹之旅。
提到「最具入侵性的物種」一詞,你會聯想到甚麼?異形?喪屍?Carol告訴我們,人類才是「最具入侵性的物種」。
當我們經過那棵被砍洋紫荊的「墳地」時,但見那裏只剩餘大概一吋高的樹幹,小朋友可能與這棵樹沒有很深厚的感情,但父母們看見昔日的大樹變成現在的模樣,也紛紛搖頭慨嘆,「它真的病得那麼嚴重嗎?」「真的有需要被砍嗎?」Carol解釋樹木因受真菌感染,中心有個大窿,管業處擔心樹木會倒塌,因此把它砍掉。
「為甚麼樹木會受真菌感染?」有小朋友問。
「很多屋苑為了減低樹木倒塌的危險,會替大樹修剪樹冠減輕其重量,不過有很多人卻不懂得如何修剪樹木,胡亂修剪的話可能會有反效果。」原來樹木非常聰明,每當它知道自己身體某部份被砍,為了補償被剪掉的部份,會長出更多稱為水橫枝的小枝,而這些水橫枝一般都比原本的分枝更脆弱、更易斷,而每次折斷都會提高樹木被真菌入侵的機會,即是說每剪一次,樹木會有越多傷口,更容易被真菌感染,Carol說,這也許便是兩棵樹的死因。
有小朋友即時舉一反三,「如果不剪就有倒塌危機,剪錯就有真菌入侵的危險?那我們可能是誤殺?」眾人大笑,小福爾摩斯大概都是從殘酷的現實培養出來的。
尋找畸形樹木
此外,Carol也提出了一個揀樹的問題,究竟樹木是否被栽種在一個合適的環境裏?很多屋苑為了美觀,買了很多大樹冠的樹木,例如鳳凰木、榕樹等,這些樹的根部本身需要很大的擴展空間,可是屋苑卻可能只把它們種在一個花盆裏,導致樹木生長畸形,嚴重影響大樹的延伸。
美孚是全港首個以平台花園作為綠化園林的住宅屋苑,差不多每行十步就見到一棵樹,在這個綠樹成蔭的地方,種了洋紫荊、白蘭、棕櫚樹、鳳凰木等十多種樹木。今次我們除了看樹木的「屍骸」,Carol更帶領小朋友觀看區內一些「特別的樹」,以為是甚麼百年老樹,但原來是一些「長出膠喉」的矮樹、「佈滿燈飾」的棕櫚樹、「高度畸形」的白蘭樹等等。Carol跟着叫小朋友指出一些他們覺得奇怪的地方。
「聖誕節已經過了那麼久,為甚麼還有燈飾?」
「為甚麼剛才那棵白蘭樹那麼高,這一棵卻這樣矮?」
「為甚麼樹木要綁上那麼多膠喉?」
有人說綁上這些繩和塑膠是為樹木加固,但若果我們綁得太緊,便會阻礙樹木生長,令樹木變畸形,同時會產生積水和蟲患的問題,增加真菌感染的機會,間接導致樹木被砍伐,「所以某程度上,我們是在畫蛇添足,無疑,人類才是最具入侵性的物種。」Carol說。
美孚新邨特別的樹
後 記
有一本叫《愛心樹》的繪本,書中分別以男孩小時候、少年、成人、中年及老年五個階段,述說一棵蘋果樹與這個男孩之間的故事。蘋果樹深愛着小男孩,當它看見男孩日漸長大並在生活上遇到各種困擾時,總是毫不猶豫把自己的蘋果、樹枝、樹幹和樹根給予男孩。美孚新邨這棵被砍掉的洋紫荊,它最後剩下短短的樹幹,跟故事裏的男孩年老以後,佝僂地坐在樹幹上,滿臉悵惘後悔自己從來沒有好好珍惜過這棵蘋果樹的畫面,似乎有點相似,而一切都已經太遲。在人來人往的社區,周邊的樹木給予我們新鮮的空氣,以及舒適恬靜的氛圍,但人類對於樹木卻是予取予求,盡享樹木帶來的各種好處,一旦發現它病了,便忙不迭地將其砍掉。對於樹木,我們認識幾多、珍惜過幾多?
記者:歐陽曉思
攝影:伍慶泉
編輯:劉健華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