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與《唐山大兄》

李小龍與《唐山大兄》

我是很晚才看完李小龍《唐山大兄》的完整版的,之前我只在關於李小龍的各種紀念電視節目中看過一些片段,有過非常片面又概念化的印象。看完之後,我竟拍案驚奇脫口而出:「怎麼會這麼爛?」
這部1971年打破香港票房紀錄的電影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故事劇情俗不可耐,主演難掩青澀,導演運鏡拖沓,李小龍所謂凌厲的身手,在這樣拖泥帶水的鏡頭表現面前,也只給人裝腔作勢之感!
這一切可能都得怪當時的嘉禾電影公司規模太小,根本就沒有多少資金精心打造一部功夫巨片。片子是在泰國最原始、最偏僻的村莊拍攝的,這鬼地方實在是個窮鄉僻壤,李小龍下榻之後才發現,和自己國際巨星的身份相比,這裏的陳設簡直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這裏沒有電話,聯繫都得依靠傳統信件,常常一封信就要等上一個月。沒有超級市場,除了大米、蔬菜和水果還算能夠保障供應之外,幾乎是一無所有。在給自己的妻子琳達的信中,李小龍抱怨說:「這裏不要說吃好,就是吃飽的要求都很難如願以償。」而要命的是,李小龍天生胃口就特別大,他的肚子仿佛穿了一個大洞,總是吃不飽。而典型的熱帶氣候悶熱潮濕,蚊子和各種煩人的昆蟲令李小龍不厭其煩。
在好萊塢的片場,李小龍擁有一部房車,在自己家裏能夠享受到的一切在房車裏都能享受得到。而在這裏就等於是在活受罪。這還不是最致命的,李小龍不能忍受的是嘉禾連一些基本的攝影器材都沒有配備,還有劇本,動不動就改劇本,倒不是因為劇本寫得不好,而是劇情所需要的場景和道具,當時的小公司嘉禾根本就沒有能力搭建。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出在李小龍和導演羅維身上。依照李小龍截拳道哲學的理念,他要求盡量少拍武打鏡頭,這就讓當時已經在香港擁有很高聲譽的導演羅維極為不滿。這事一時擺不平,後來居然鬧到鄒文懷那兒。深諳儒家中庸之道的鄒文懷對兩個大牌都不敢得罪,實行的是兩面派的手法:明着他是為李小龍撐腰,背後則對羅維大加撫慰,目的是讓兩人能夠盡心盡力為其賣命,可是結果卻是互相妥協的產物。
可以明講,當時邵氏的武俠片,哪一部不比《唐山大兄》精緻?你看羅維在邵氏時期拍的《龍門金劍》,構圖運鏡,故事腳本,可比《唐山大兄》高明得多。為什麼偏偏《唐山大兄》會一炮而紅,並且讓李小龍從此聲名鵲起呢?我想,可能還是當時邵氏一成不變的武俠電影讓觀眾厭倦了。永遠都在棚裏搭景,永遠都是這樣的構圖,永遠都是和現實離得非常遙遠的俠士,永遠是飛檐走壁不痛不癢的打鬥方式,連配音化妝服飾都差不多,看多了,也確實讓人厭煩。另一方面,李小龍的作品,在美國闖出一片天地,那就是一掃百年來「東亞病夫」的前恥,牽涉到一個民族主義情緒的問題了。

作者:葉夢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