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導演馮小剛早前在政協會議小組討論中建議恢復部份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引起了不少一直使用繁體字的香港人共鳴,但其實近年大陸已逐漸有人提出要「廢簡復繁」。早在2009年,曾到日本留學工作的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向「兩會」提交廢除簡體字恢復使用繁體字的提案,建議用10年時間恢復使用繁體字。
香港教育學院文化歷史講座教授鄭吉雄向《壹錘定音》表示簡體字令中國文明退步。因為文明進步代表人類思維進化,但簡體字將不少文字歸納為單一種字體,令其涵括性增加,方便人類認識字體,但同時令人難以區別字體本義。
鄭教授以複雜的「複」、覆蓋的「覆」,以及恢復的「復」為例,簡體字以「复」字表示上述三個字的意思,是將三個意思全寄託在一個單字上面,學起來固然容易,但要區別其意思則不容易。因此,他認為這是一種文化退步。
事實上,中國國寶級國學大師季羨林早已提出,古文是繁體字,漢字簡化及拼音化是歧途,古人學習繁體字尚不感到麻煩而簡化,但這個年代的人卻選擇放棄繁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