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曾就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及哈佛大學的美籍金融顧問,將混有鹽酸及鋁碎片的膠樽放於西九龍中心,膠樽在五分鐘後自行爆炸產生巨響。顧問承認一項管有爆炸品罪,求情時稱沉迷科學,透露以潔廁劑、礦泉水及錫紙自製爆炸品進行科學實驗,無意傷人。
記者:蘇曉欣
五十二歲被告Douglas Ng在美國出生,取得碩士學位,曾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讀化學工程,在港任職金融顧問,以往沒刑事紀錄。
辯方在區域法院求情指,被告犯案全因熱愛科學,希望可利用家中一些隨手拈來、可在超市購買的物品做科學實驗,從而產生巨響。大狀隨即於庭上拿出一樽礦泉水、一樽潔廁劑及錫紙,直指被告就是用這些物料來製造案中爆炸品。
大狀強調被告不想傷害任何人,只欲進行科學實驗,他擁良好背景及高智商,獲親友極高評價。本案屬極不尋常及特殊,被告是頂尖學府的尖子,從小沉迷科學,九二年來港發展事業後表現一直優秀,所有僱主均對他有高度評價,但他現因本案失業,亦失去金融行業的專業牌照。
被告亦自撰求情信呈堂稱已有悔意,承諾不會再犯。辯方的心理專家則出庭作供,引述被告談及案件時緊張到手震。
嫌在家實驗聲響不夠大
法官譚思樂則問及被告何不在家進行實驗,辯方解釋他曾於家做實驗,但認為所產生的爆炸聲響不夠大,遂轉到有圓拱形天花的西九龍中心做實驗。被告由去年十月被捕至今一直還柙,譚官透露被告曾向高院申請保釋,當時高院法官指他因壓力而犯案。
案情指去年十月二十五日,被告在西九龍中心二樓一店舖外放下裝有透明液體及錫紙的膠樽,他看一看手錶後便到中心八樓,五分鐘後膠樽爆炸並發生巨響。警方後來在八樓拘捕被告,警誡下他保持緘默。警方搜查被告的電腦紀錄,發現有人曾於網上搜尋如何製造酸性炸彈。
政府化驗師證實膠樽內液體含十一個百分比的鹽酸,液體混入錫紙後放於密封膠樽內約四分鐘,便會因氣體壓力而造成爆炸,液體亦可飛彈至約三米遠。案件押後至四月十七日,先索取被告的背景、心理及社會服務令報告後再判刑,其間他續還柙。
案件編號:DCCC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