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千四億可以做到甚麼?興建太空電梯的成本大概要一百億美元(約七百八十億港元),多出來的部份還可以用來登陸火星,剩下來的部份可以用來解決公屋輪候名冊、興建醫院云云……總之,這個對於一般人而言的天文數字,可以做到的事,遠比興建一條「有落無上」的三跑來得多。
1989年,時任港督衞奕信宣佈興建新機場,即人所共知的「玫瑰園計劃」。計劃包括赤鱲角新機場、連接機場和市區的鐵路系統(即機場快綫)、連接機場和市區的陸路交通(即包括青馬大橋在內的陸路工程)、發展北大嶼山新市鎮(即東涌一帶),整個計劃預算約為二千億港元。自港英政府公佈計劃,基於工程開支龐大,一度惹來中方不滿,令計劃多次修改以降低成本。中英雙方就計劃開支展開談判,更加簽署備忘錄確保九七主權移交時,政府儲備將不少於二百五十億港元,以此減低中方不滿。整個計劃花了八年時間,參與計劃的國家和地區多達十九個,最終開支都不過一千五百億港元。
而今日興建一條第三跑道,只供降落,既不會好像「玫瑰園」一樣發展新市鎮、提供大量居住空間和就業機會,亦不會擴展陸路交通和鐵路網,造價竟然高達一千四百億。如果把管治香港當成一盤生意,出於經濟角度考量,老闆又怎會有可能批准?奇怪的是特區政府認為計劃可行,行會拍一下腦袋就通過了,同意用千四億去建造一條無飛機起飛的神奇跑道,而且意圖繞過立法會,用舉債的方式處理。
前車可鑑,不論是港珠澳大橋、七百億「動車」,還是港鐵沙中綫,在香港這個畸形政制之下,立法會大部份議席都由建制派操控,哪怕項目有多不合理、開支多少,在立法會的財委會會議,都會一面倒支持,對問題視而不見。看看立法會在上述工程怎樣發揮作用?每一個項目都超支,一旦交上立法會,還不是乖乖地按下贊成。立法會在審批這些動輒百億的項目,早已經自廢武功,即使三跑造價去到三千億,丟上財委會一樣會通過。
偏偏特區政府連這一步都要偷懶,要機管局透過舉債等方式籌集資金,繞過立法會的審批和監察。此先例一開,後患無窮。日後香港有甚麼重大基建,只要舉債,由特區政府做擔保,立法會無權過問,市民的意見則可以當成「耳邊風」。
不要認為三跑的千四億,與自身無關。特區政府選擇舉債,問甚麼人借錢,是不是問中國的「黑洞銀行」借貸,作為小市民根本無權過問。有借有還的原則下,特區政府做擔保借的錢,政府財政穩健時當然有力償還,但萬一無力償還,自然要向閣下的銀包開刀。
當年港深「動車」叫價六百多億,到去年已經確定開支超過七百億,去到2017年通車時,隨時超過八百億。按此推算,叫價千四億、需時八年的三跑,保守估計最少都會超支二百億。屆時負責「埋單」的香港人,就會在不明不白的情況下,被「劏」走千六億。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