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攝影保育舊建築真到好似置身其中

3D攝影保育舊建築
真到好似置身其中

3D技術越趨普及,助不同專業領域化想像為實踐。有本地建築師自行研發3D技術,整合攝影、電腦運算、做模及打印,應用於保育文物及古蹟,比以傳統度尺繪圖、或3D激光掃描方式作記錄更準確。有關技術可發展成互動導覽裝置,即使足不出戶,也可如置身其中。

發展巨輪轉不停,民間渴求保育舊事物的聲音卻有增無減。○七年政府清拆皇后碼頭,引發大規模抗爭,終被支解的碼頭組件至今仍塵封於大嶼山政府倉庫內。政府曾以當時的最新科技3D激光掃描記錄碼頭的外貌,有關技術現時被建築界廣泛應用,但原來有很多限制。

建築師樓獨立部門Paralab總監吳逸釗研究3D技術約十年,指出3D激光掃描能得出準確的數據,但無法記錄物件的顏色等形狀以外的質感。他解釋,激光掃描是以機器發射激光到目標物件上,以激光反射回機器的時間差,去計算物件的形狀,得出只有點而沒有面的圖像,數據量非常龐大,後期處理複雜,也不便於傳播。

他發現影像還原立體圖像技術(photogrammetry)可補其不足,即以攝影配合電腦運算,還原出物件的立體模型,有效記錄物件的形狀、顏色、污迹等,更可配合3D打印造成實物模型。他指出,Photogrammetry技術面世超過十年,以往只能造出簡單的面;近年隨電腦科技發展,已能運算大量圖片、做出仔細的模型。整合技術過程中,他說最花心力是開發電腦運算方法。

這套技術年內開始應用於建築物保育上,包括灣仔藍屋、中環前立法會大樓及澳門大三巴等,實地工作只需一名攝影師、一台相機,多角度拍攝目標物件,後續以電腦計算組合成模型,大幅節省在地盤的人力及時間達一半至七成。

他指出,傳統記錄以實地度尺收集數據,後滕成平面圖。不過,雕塑等多孤面物件,則難以度尺及滕出準確的平面圖。且不少建築物周圍空間狹窄,不易拍攝完整且比例均等的建築物立面;用上廣角鏡則可能令影像變形,滕圖不容易,出錯也難以察覺。

梁黃顧建築師(香港)事務所董事李仲明,與吳多次合作保育項目,指出吳研發的3D技術尤其適合用在考古上,可在發掘過程中作真正立體的記錄。李更想像透過這套技術,可發展成互動導覽裝置,日後大眾能足不出戶,就仿如親歷其鏡般見證古蹟修復或出土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