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全球黑臉琵鷺數字今年首度突破三千大關,達三千二百五十九隻,較去年上升近兩成,創二十五年新高。香港后海灣亦錄得四百一十一隻,增幅更逾六成,並扭轉連續四年跌勢,成為全球第二大冬季棲息地,數量僅次台灣。香港觀鳥會相信本地黑臉琵鷺增加與魚塘保育計劃有關,但擔心內地沿海生態持續破壞,長遠會帶來隱憂。
記者:佘錦洪
列為全球受瀕危威脅的鳥種──黑臉琵鷺,英文名為Black-faced Spoonbill,意即具有黑色臉龐及匙狀嘴巴,而這湯匙嘴與琵琶相似,故中文名稱為琵鷺。牠全身如雪白羽衣,覓食、行走及展翅姿態優美。
香港觀鳥會四十名成員與亞洲多國觀鳥會,合共二百多名義工,今年一月十六至十八日,為南下過冬的瀕危鳥類黑臉琵鷺進行同步普查。結果,全球共錄得三千二百五十九隻黑臉琵鷺,較去年增加五百三十三隻,增長百分之十九點六,為一九八九年有紀錄以來首次突破三千大關。其中最大的越冬群仍然是台灣,共錄得二千零三十四隻,比去年多一百五十九隻,佔全球總數百分之六十二點四。
位於香港及深圳之間的后海灣今年錄得四百一十一隻黑臉琵鷺,比去年多一百五十九隻,急增百分之六十三點一,是連續四年下跌後首度回升,令本地成為僅次於台灣的第二大冬季棲息地;第三位的日本有三百七十一隻,較去年微升百分之六;中國則有三百三十隻,微跌百分之二點七,是連續第二年下跌。
恐沿海生態遭破壞
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及黑臉琵鷺全球普查統籌余日東表示,會方在三年前起推動本地魚塘保育計劃,與一百三十多個漁戶共涉六百公頃魚塘達成協議,要求他們在收穫後,保持魚塘在低水位及保留較小的魚,為偏好在淺水魚塘覓食的水鳥提供覓食地方。
余日東稱近年有新濕地,如濕地公園及南生圍河道等,加上宣傳教育漸見成效。
余日東又特別關注中國沿海地區情況,因急速發展導致大量水鳥棲息地遭破壞或填平,或會打斷其向南遷徙路線,「到時黑臉琵鷺仲嚟唔嚟香港真係唔敢包」,目前有不少水鳥如野鴨、海鷗等來港數字均有逾半跌幅。他認為亞洲各國可加強合作保育候鳥,包括制訂聯合保護政策及加強民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