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琢磨香港的節奏 我手做我樂

【專題籽】琢磨香港的節奏 我手做我樂

【專題籽:音樂入魂】
音樂人很多都沉默寡言,別以為沉默是他們對世界的回應,其實他們只不過用樂器代替說話,用音符說他們的故事,勝過千言萬語。所以,每個樂手對自己的樂器都有要求,一生都在尋覓真正代表自己的樂器聲音;缺乏個性的聲音,都是陳腔濫調。於是,玩音樂的人,也慢慢成為了「做音樂」的人,親手製造自己的樂器。由一塊木開始製作,灌注手作人的熱情和堅持後,所撥出的和弦、所打出的鼓聲,滿足感比創作一首歌更震撼。可惜,香港製造的樂器在「外國月亮特別圓」的觀念下,難以得到本地樂手們認同;手作人同時身兼音樂人,製作過程充滿樂與怒,但正因為這種精神,才能推動他們琢磨一件件Made in Hong Kong的樂器。

主管節奏的低音結他和鼓,是一首歌曲的骨幹和靈魂。以下三位手作人親自製造低音結他和爵士鼓,在香港依然極少人涉獵的範疇裏,用一雙手探索聲音與節奏的微妙關係。音樂不能沒有節奏,如同人要掌握自己的節奏,才能把每天活得好。這是一個回歸尋找可塑性的年代。

喧嘩世界 沉默的人有點儍

「這世界是如此喧嘩,讓沉默的人顯得有點儍。」這是台灣音樂人李宗盛在自家結他品牌「李結他」工坊創立時寫下的幾句說話,「這些人是不能小看的啊,如果你給他一支結他。」簡單道出音樂人與樂器唇齒相依的關係,把這句話套入這位默默做了結他十多年的全職結他工匠身上,也恰如其份。在香港,手做樂器的人不多,由完整一塊木開始製作、琢磨、噴油加工到裝嵌拾音器,所需的工序、心機、時間以及一切硬體的配合,以一人之力完成一支全手做結他,並以首個香港品牌獲邀到世界最大規模、行內最專業的音樂產品展覽會「The NAMM Show」(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usic Merchants)展出作品,大獲好評並得到世界級樂手即場訂製結他,在日本甚至國際也得到廣大認同及銷售;偏偏在香港卻被人認為是曲高和寡,也經常被質疑Made in HK的質素,經營工作坊同時面對瘋狂上升的租金,Sha說只有單純地熱愛結他的儍勁支持他走過十年光景。

從一塊木 走上全職之路

「十六歲那年我在澳洲讀書,有天在結他雜誌上看見一支結他,尋訪多間結他舖都說冇得賣,因為是custom-made,所以我決定自己親手做。」就是這個一見鍾情的故事造就了一生懸命的抱負,「那時候找了一塊木,然後給木匠師傅簡單鋸了一個形狀後,他便給我三個小工具,叫我回家keep住磨。」他拿着那三件像原始人鋤石頭時用的工具說。最後,他用了九個月的時間「鋤」了一支火燄形狀的電結他,更驅使他到英國、日本和美國拜師學做結他,吸收不同地方的技巧,「雖然師傅會解釋所有工序,但當中有些獨門技巧,如噴油等,是不會仔細告訴我,還是要靠自己不斷摸索。」回港後,還未想過以製做結他自立門戶,「那時開了間小型產品設計噴油店,有傳媒來做訪問,也影了我支火形結他。」第二天,謝霆鋒來了他的店,叫Sha幫忙做三支火結他在當年的Viva演唱會用,就是這個不請自來的要求讓Sha再次拾起工具,全職走上手做結他之路。直到現在,他每天一起床就是做結他。

初衷:只有手做才有的味道

帶着紅色cap帽的Sha是極少數本地自製低音結他的工匠,同時他都會做電結他,他所製造的低音結他多是五弦,「五、六弦都試過,多一個音階,畀樂手多點彈法。」Sha每一步都是由樂手出發,「雖然好重,但合乎人體工學的設計,背上去不易累,有平衡感。」Sha肯定自己彈結他沒有做結他的技術好,所以便把結他做到最好,樂手彈得舒服,發揮水準,就是他最大的滿足和推動,也彷彿將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寄望在樂手身上,十年來累積了不少世界各地的樂手專程來港購買他做的結他,也有美國品牌KTS Guitars Parts Co.和Xotic Guitar & Basses Co.的日本手作結他師傅來港專程與他交流。
然而,這些年他聽得最多的依然是「香港人做結他得唔得咖?」、「不如你畀大陸做啦!」、「你copy外國啲牌子咪仲好。」這些令人沮喪的說話,由最初的憤怒到無奈,「很多人都叫我賣便宜點,但我過不到自己那關,全支結他都是人手做,我相信自己的價值。」Sha一面細看木材的紋理,一面告訴我每支結他用的木材供應商同時都有供應外國大牌子的琴廠,是世界頭幾位最大木材供應商;pickup(拾音器)和pre-amp(前置擴音器)都是由美國一間公司幫他特別設計。我想,最重要就是每個過程都牽涉他的一雙手,人手開木、打磨、噴油……將心比心量度樂手真正需要,這些才是真正的手感,只有手做才有的味道,也是樂手們一直追求的感覺。勿忘初衷,回到信念的原點。

平時做結他,成支結他通常用兩至五塊木拼合在一起,而這支結他則是一塊巴西桃花心木做,沒有其他木拼合,難度在於統一木材縮脹的程度。這支約$30,000。

Sha除了做訂製低音結他外,也準備做stock model,聲音跟Jazz Vintage相若,價錢約$20,000;訂製的則$20,000以上。

Sha Guitar的標記。

開木全用人手控制機器,先在木上畫草圖,再切割木形;穩定木材密度則需三個過程,由粗略開木形、沿木邊開到仔細切割。

簡單開完粗略的形狀後,Sha便用(右圖)這三件小工具做了這支火燄形結他,也深得霆鋒喜愛而做了同款結他(左圖),隨後踏上全職結他工匠之路。

Sha Guitars Causewaybass
https://www.facebook.com/shaguitars.causewaybass

自家製鼓動心弦

昏黃色的工作室裏,每個角落都擺放大大小小的機器和工具,哪管是裝置和沉重的打磨機,都是由何日君和劉國華(Rex)親手製造,前者是八十年代樂隊「小島樂隊」的著名鼓手,後者是他的徒弟。工作室分兩邊,一邊是教鼓的band房,另一邊是製作爵士鼓的工作室,何日君說喜歡這兒間隔分明,「舊工作室面積太細,主要用來教鼓。初期研究做鼓怕弄髒教室,只能屈在廁所裏頭,冚住廁板在上面踞木。」我心想,完全合乎手做精神的第一步:夠raw!

廁格內埋頭執着

如是者一教完鼓便在廁所「埋頭苦幹」,並吸引徒弟Rex好奇張望小廁格內的天地,「多年來買過不少snare(響弦鼓或小鼓),但點調校都找不到想要的聲音。」所以Rex對自製爵士鼓很有興趣,「我們上網參加外國做鼓的遙距課程,訂了好多鼓返來又拆又嵌,有時快完成卻發現鑽少個孔而從頭來過。」重復失敗讓他們更了解自己對樂器的構造,「由教鼓到做鼓,好希望有個突破。」何日君說。好多音樂造詣甚高的樂手都未必懂得做鼓,要讓連繫兩者,最關鍵是從心底喜愛這種樂器。他們製造至今已賣了不少鼓給客人,但要樂手接受本地品牌,Rex說:「要執着每個執着。」總會打破這不變定律。

不以木質定鼓聲

Rex一邊摸着自己造的snare,一邊告訴我樺木聲音特性低頻;常用兼受歡迎的楓木則溫婉開鳴,音頻適中;除了材料影響聲音,鼓腔內邊的切割面也影響高低頻及延音效果,Rex說這是做鼓過程中難度最高的一部份,「其實做一個鼓,只要有共鳴,任何材料如鐵、塑膠等都可以做到鼓。外國樂手不會局限用某種木材製的鼓來打,或以木質斷定鼓的聲音特性。」兩師徒認為鼓的聲音品質不是由貴和平的木去定義,手做鼓的價值在於:即使同一個做法,每次做出來的聲音都會不同。「同一塊木切割後會有不同特性,最終出來的聲音能引領鼓手怎樣演繹,這才最吸引。」在band房內聽着Rex打着一套自家製的爵士鼓,節拍時而強勁利落,時而失焦交錯,讓我想起電影《Birdman》的配樂,導演刻意只利用鼓聲的快慢強弱,呼應主角的心情。鼓聲和人的心跳最接近,經常主宰人的情緒起伏;或許他們追求的,就是親手做出世上只有一件讓自己心跳澎湃的樂器。

Rex正在用自家製的機器,磨滑鼓邊。

何日君(右)與徒弟Rex由2009年開始着手研究手做爵士鼓。

兩師徒開始做鼓時,嘗試用不同物料製做,這個是由全木水桶製成的小鼓。

鼓邊不同的斜角如30°、45°、60°等都能影響聲音的高低頻。

不同物料製的鼓框、鼓皮、lugs出來的聲音都千變萬化,完成後更可以用加強圈令鼓框更紮實。

Drummapthings
https://www.facebook.com/Drummapthing

記者:胡靜雯
攝影:陳永威、黃子偉、劉永發
編輯:黃子卓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