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靚籽:拍案矜奇】
記者早年於倫敦香水品牌Miller Harris實習時,曾遇上六十年代末Swinging London時期紅極一時的英國女星Jane Birkin到店內訂製香水,她希望以香氣尋回與法國詩人歌手Serge Gainsbourg相擁時的感覺。香氣與記憶,密不可分。日前Xerjoff的創辦人Sergio訪港,發現他比Jane Birkin對回憶的保存更執着,不但費盡心力保留威尼斯夕陽工藝,更將對意大利的情、對家人的愛傾注於香水創作中。他笑說:「那歷久不衰的地中海柑橘香氣,就是保存意大利舊有輝煌記憶的神秘魔法。」
說起香水,當然要提那極度刺激消費的精緻香水瓶,而Xerjoff的Murano系列則選用意大利最引以為傲的威尼斯穆拉諾(Murano)手製工藝玻璃瓶。現在多數香水公司只於玻璃工廠產品目錄中選取款式,再於中國內地大量訂做,品質就如普通大型連鎖店消費品,用完即棄沒特別收藏價值。Sergio則希望造出能如歐洲古董店中,不被時代淘汰的精品玻璃瓶,以香水瓶作渠道將夕陽玻璃藝術流傳於世。
式微中的…玻璃之城
穆拉諾自十三世紀威尼斯仍是獨立共和國年代起,已經以彩色玻璃成為世界級玻璃工藝重鎮。當時為保障Murano獨有手藝,更立法禁止工匠離開共和國,將秘密外洩者處以死刑,因此一度壟斷歐洲玻璃製品市場近三百年,全盛時期的專業玻璃藝匠人數高達二千人。今非昔比的Murano已漸轉型多做玻璃原材料出口或向遊客現場表演的毛本高利潤生意。Sergio慨嘆:「製玻璃工藝太耗時費力,年輕人都不願入行捱苦學藝,現在具專業資格的Murano玻璃工匠已少於二百人。」
聽到Sergio說「意大利的舊有輝煌」時,不禁想起早前看過的《六十分鐘時事雜誌》意大利文物復修特輯,意國雖坐擁世上三分二重要歷史遺蹟,但因政府財困,令遺蹟日久失修,需靠國內佔七成經濟收入的時裝產業如Fendi、Diesel等贊助復修。並非有錢就能成事,地方行政機關官僚體系繁複,故此往往要等上三數年才能動工,文物大多因耗損至難以修復。或許去過當地的人,都會明瞭意國早已不如以往璀璨輝煌,Sergio亦感嘆時移世易,最美好的時光已過去,今時不同往日。
已沒落的…意國盛世
話雖如此,但Sergio仍然熱愛家鄉,他認為香水就如一種藝術用以表傳達時代精神,可有效保存空間記憶。他不願文藝復興起源地的文明智慧被遺忘,故埋首歷史檔案室搜尋意大利十九世紀的香水古方。他發現意國北部波隆納(Bologna)古城曾有一間開業於一八八八年新藝術運動時期(Art Nouveau) 聞名歐洲的香水店La Fabbrica di Profumi C. Casamorati,可惜其後因經營不善倒閉,他決定將那紀錄意國最強盛時代的香水古方重現。Xerjoff重製的Casamorati系列清澈鮮明、甜中帶微甘的果香,Sergio說秘密就在於意大利位處地中海沿岸,氣候溫暖陽光充裕盛產頂級柑橘果實,故自十九世紀起已取佛手柑、檸檬、血橙精華作香水材料,造就別樹一格的意大利香氣。
逝去了的…童年回憶
協助調配師製Jane Birkin訂製的香水時,得悉原來腦內邊緣近記憶系統中有嗅球細胞,用作儲存與香味相關的記憶,碰上曾遇過的氣味時,腦內會喚起記憶片段。由於我那時喜愛流連二手古董書店,所以當接觸Jane Birkin的訂製香水時,腦部會聯想起發霉舊發黃的古書味,不同的香味能刺激勾起與腦部產生共鳴的經歷與回憶。
Sergio回說他亦喜愛以個人回憶貫注於香水創作中,第一次看到Xerjoff一詞時,覺得串法奇怪難發音,Sergio解釋原來Xerjoff是小時候對他疼愛有加的克羅地亞籍祖母所稱呼的乳名,希望能以香水作渠道,傳達兒時於意大利祖母家後的香草花園與家人歡聚的芬芳經歷,創作的香水中亦多用羅勒、麝香草與牛至葉等傳統家常調味香草精油。另一方面,兒時家裏常飄逸着父親的沉穩檀香木與祖母的優雅玫瑰茉莉香水混合香氣,故他亦以此私人情感貫注於創作的香水中,定格保存屬於他個人最親切的童年片段。如此美瓶配精心調製香水,難怪Xerjoff能被世界最高門檻的Harrods Perfume Salon選中,並於上年九月進駐其中。
世界級香水殿堂Harrods Perfume
開業於一八三四年的Harrods是英國最古老的高級百貨公司,而位於六樓的香水沙龍則於二○一四年九月正式營業,內有十一間世界最著名香水品牌的獨立精品店,如年輕品牌Bond No.9;已開業二百五十年、以古老香薰蒸餾技術、查爾斯王子最愛的倫敦品牌Creed,與香水界永遠經典、告誡全球女性「不噴香水的女人沒有未來」的法國品牌Chanel。
(a) Parfumerie Trésor 中環擺花街28號舖
(b) Guerlain 九龍塘達之路80號又一城G-42舖
(c) Harrods http://www.harrods.com/beauty/salon-de-parfums
記者:楊麗珊
攝影:潘志恆
編輯:黃仲兒
美術:孔文彬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