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籽:藝術人語】
David Zwirner(卓納畫廊)的舵手David Zwirner在國際藝壇是個響噹噹的名字。五十歲的他自二○○三年成功打入英國《藝術觀察》(Art Review)雜誌評選最具影響力當代藝術人物的「The Power 100」排名榜後,一直名列前十,過去兩年他都位處第二,僅屈居於泰特美術館館長Nicholas Serota之下,連藝壇前輩Gavin Brown也曾形容他像諾曼第登陸一樣,在藝壇建立起新的卓納王朝,而草間彌生和Jeff Koons等都是他的國民。
David Zwirner(卓納畫廊)的舵手David Zwirner在國際藝壇是個響噹噹的名字。五十歲的他自二○○三年成功打入英國《藝術觀察》(Art Review)雜誌評選最具影響力當代藝術人物的「The Power 100」排名榜後,一直名列前十,過去兩年他都位處第二,僅屈居於泰特美術館館長Nicholas Serota之下,連藝壇前輩Gavin Brown也曾形容他像諾曼第登陸一樣,在藝壇建立起新的卓納王朝,而草間彌生和Jeff Koons等都是他的國民。
我在Art Basel期間捕獲野生David,請教他如何看待自己的藝術權力,「我當然喜歡被抬舉,因為這代表公眾關注我在做甚麼。不過與此同時,我卻不能把大多精力放於此,這只是一個排行榜(It's just a list),當然,既然上榜,總是排高位好過處低位,對不對?」他認為,權力榜反映公眾認同他的成就,他喜歡自己的努力被認可。
內地藏家 百萬美元買畫
高處不勝寒,卓納王朝果然有江湖地位。業界都知國藝大型藝博會如Art Basel的成績都取決於展前的兩天VIP預展,到了公眾開放日,場內應該已經沒甚麼頂級貨可賣,反而更似個pop up的美術館。結果在今年Art Basel預展第一天,David便透露成功以一百萬美元(約七百八十萬港元)賣出了德國萊比錫畫派代表畫家Neo Rauch的一幅重要作品《Die Fremde》予一內地家庭,他報喜時難掩興奮心情。該畫家另一張作品《Marina》當時也被盯上還未落定,結果訪問後翌日也確認賣出予一位上海藏家,「成績很好,似乎是過去五年參與香港藝博會中最好成績的一年,我們也遇到來自馬來西亞、中國等的藏家或藝術圈中人。」他說。
大陸嚴打貪污下,內地藏家仍然出手闊綽,David不得不承認跌眼鏡。近年外國藍籌畫廊魚貫進駐香港,二○一三年David說過無意伸延麟爪到香港和內地,如今態度改變了,他透露正研究在香港開設畫廊分支,「正在部署階段,但沒有時間表或死線限制我們畫廊發展的步履,香港肯定是一個非常刺激的市場。」他同時說,該畫廊集中代理歐美和日本的藝術家,他欣賞但暫未開始留意香港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
一九六四年生於德國的David,中學畢業後移居美國,大學念音樂的他坦言最愛爵士樂,來香港Art Basel前才飛往紐約聽爵士樂,大膽作風和銳利眼光是他多年來的金漆招牌。
一九九三年於紐約蘇豪區開設與他同名的畫廊,一直以展示國際多元化的當代藝術家為經營哲學。成立第一年,他因展出年輕洛杉磯藝術家Jason Rhoades後獲得好評而奠定地位。及後他再於紐約開第二家畫廊,由紐約建築師Annabelle Selldorf為他設計,他與他所代理的那一連串當代藝術大師密不可分,在畫廊的四十三位簽約藝術家中,Marcel Dzama、Luc Tuymans、Chris Ofili、Neo Rauch、Lisa Yuskavage等都是博物館收藏級別的名頭,二○一三年成功把草間彌生收歸旗下。二○一二年卓納畫廊更擴大版圖至歐洲,於倫敦開設五層高、總面積達一萬平方呎的畫廊,英國《獨立報》稱為「The American art invasion」(美國藝術入侵)。去年為最具爭議的兩位藝術家Jordan Wolfson和Oscar Murillo在卓納畫廊舉辦展覽,未來香港很可能成為卓納拓展東方業務的橋頭堡。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鄭天儀
攝影:伍慶泉、鄭天儀
編輯:黃子卓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