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籽】半世紀前的「穹頂之下」

【文化籽】半世紀前的「穹頂之下」

【Lunchtime Reading】
香港人,應該慶幸還有藍天白雲,可在陽光底下傲遊書海,細味文字的浪漫。換着穹頂之下的北京,肯定風塵僕僕、灰頭土臉。
說到午間飯讀,長居法國古堡的香港作家夏婕,向大家推介一本出版逾半世紀、探討環保議題的經典作品《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講述春天如何因為殺蟲劑而消失,作者是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卡森(Rachel Carson)。出書後,她被生產殺蟲劑的既得利益者批評造假,輿論壓力比柴靜承受的遠超千百萬倍。

副總統的餐桌用書

用餐時翻開此書會否太重口味?「午飯正是閱讀的大好時機,我試過更厲害的,有次一邊吃飯一邊看中國死刑大全,連兒子也笑我儍。」無獨有偶,《寂靜的春天》再版後載有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所寫的前言,言明此書可以放上餐桌,「它是我們在母親的建議下在家裏讀的幾本書之一,並且我們在飯桌旁進行討論……姐姐和我都不喜歡把任何書拿到飯桌旁,但《寂靜的春天》例外。」這本書,看來真是飯桌上的寵兒。
且讓我們一邊吃飯一邊想着柔美的春天。這本守護春天的書,到底寫了甚麼?竟然可以讓甘迺迪總統帶上國會討論,成立專門調查小組研究書中觀點,催生第一個農業組織,觸發全球關注環境生態呢?
首先追溯到一九三九年,瑞士化學家保羅.米勒(Paul Hermann Muller)發現化學合成物「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DDT)比當時的殺蟲劑,更能有效殺死蝨子及農作物害蟲。湊巧二戰後傳染病流行,傷寒及霍亂肆虐,DDT自然大行其道,米勒更於一九四八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一九五七年,卡森獲知有鳥類疑因被噴DDT而中毒死亡,決定展開調查。她在「死亡之河」一章指出,美國北部出產鮭魚的米拉米奇河流(Miramichi River),噴藥行動摧毀了豐饒的河床生態,「兩天之內就在河流沿岸發現了已死的和垂死的魚,其中包括許多幼鮭魚。鱒魚也出現在死魚中間。道路兩旁和樹林中的鳥兒也正在死去。河流中的一切生物都沉寂了。」

出版後兩年,作者卡森便因乳腺癌而離世。

初版《寂靜的春天》於一九六二年推出。

指引環保道路

沒有既得利益者想聽逆耳忠言,中世紀的歐洲,天文學家哥白尼否定教會權威提出「日心說」,受盡千夫所指;卡森向企業說不後,自然也遭人身攻擊,質疑她的專業知識。出版後兩年,她因乳腺癌過身,但其生前的努力,最終抑止了DDT的使用範圍,數不清的生命獲得拯救。她是海濱上的一座塔,照亮了後來的環保抗爭,也算是為她耗盡生命所寫的文字作點遲來的補償。
然而,今天的穹頂之下,人類重複犯錯。日前,甘肅省質監局公佈當地去年的化肥農藥抽查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結果,當中一百三十間企業的合格率僅為八成五, 部份樣本不合格,質量堪憂。農作物質量是中國永遠的難題,難怪夏婕會害怕沒有鳥鳴的春天,「已有人預言,千年之後滅亡人類的正是人類自己。」下次夾菜時,請想起春天,別再讓她靜下來。

記者、攝影:童 傑
編輯:陳國棟
美術:房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