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三日,緬甸空軍闖入中國境內投彈,直接造成中國邊民五死八傷。消息被官方確認後內地群情激憤,有要求北京對緬進行戰爭還擊、有抱怨中國政府不夠強硬、有呼籲對中方暗中支持緬北地方武裝抗衡政府,甚至有人籲中國乘機收回曾是中國領土一部份的緬北。
其實緬北事件背後,交集着中美之間博弈、中國戰略實施、緬甸政府軍和緬北武裝間錯綜複雜歷史,以及緬政府內部政治博弈等諸多因素。其中對北京來說,緬北問題關係到中國大國戰略、中美博弈,是最關鍵的。
在緬甸大局背後實際上有兩個大局:一個是緬甸對中國的戰略地位和中國的大國戰略;另一個是中美的大國博弈。
第一個大局,看一眼緬甸地圖可知,它北鄰中國,西臨印度,南是印度洋,東是泰國、老撾。中國海運去印度洋、中東等地,必經馬六甲海峽,那裏有美軍基地,周邊國家與中國還有領土領海爭端,海路充滿風險。
但如能借道緬甸打通雲南與印度洋的出海口,中國就可以避開那條漫長和充滿風險的海道,跨過緬甸直達印度洋。二○一○年中方投資千億人民幣建設的中緬油氣管道今年初剛投入營運,每年可有二千二百萬噸石油和一百二十億立方米天然氣跨過緬甸從印度洋進入中國,不必繞道馬六甲和南海,不但成本大減,也可減少安全壓力。
二○一三年北京為突破美國在自由貿易上對中方的壁壘,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其配套的「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緬甸則是一個重要節點。
第二個大局是中美博弈。美國在二○一○年制訂重返亞太戰略後,其目標是將中亞到南亞以美國意志連接,最終在西面形成對中國包圍。事實上早在一九八○年代美國即想奪取緬甸主導權,但不果,原因就在於北京與仰光之間的友好關係。
但是二○一○年緬甸民主改革後,美國開始加大對緬甸滲透。今年是緬甸大選,對美國來說最好能將昂山素姬推上台,緬甸成為親美政權;對中國來說,維繫緬甸相對親華很重要,所以北京對昂山素姬態度一直曖昧。
北京不可能為緬北地方武裝與緬政府為敵,那樣即使得到緬北也將失去緬甸、緬甸出海口及更大戰略利益,甚至毀了國家戰略。但緬北問題又是中國平衡與緬甸政府的一張牌,未來緬政府一旦變色,北京就可借此牽制。因此對北京來說緬北武裝存在也很重要。
緬軍這次為何敢對中國「誤炸」?這與緬甸政局有關。緬軍統帥敏昂萊不滿政府及軍方內部確立吳瑞曼為總統候選人,試圖挑戰。如何挑戰?就是想通過緬軍事勝利,提升自己政治地位。但在戰場損失慘重,於是他將原因歸結為中國對緬北武裝的支持,以脫清責任。
對北京來說,國土被炸出了人命,如草草了事大國威嚴就沒了,大國戰略推進就困難。所以必然向緬甸施壓,但直接與緬甸幹仗肯定不符合中國利益,因那正是美國希望的。只要兵臨城下,自然可迫使緬內部處理敏昂萊,以消北京之怒。
這就是北京在緬北局勢所面臨的困境和矛盾所在。當然,北京對緬北局勢並非被動,而有很多底牌和選擇,關鍵是在保證上述兩個大局、符合中國根本利益的前提。可以預見,只有緬方克制不再惹事,中國軍方在雲南邊境有再多的動作,也是嚇唬人的,雲南邊民還是要自己珍重,好自為之。
占豪
內地國際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