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仁濟醫院發生致命醫療事故。一名七十歲心臟病女病人本月十日於該院接受預約通波仔手術,放入支架擴張已收窄的血管,保持血液流通,但其中一個支架植入失敗,醫生卻無將支架組件完全取出。數小時後病人情況轉差,醫生才發現支架遺留在病人體內,病人昨日死亡。有心臟科專家指通波仔的死亡風險原低於1%,批評涉事醫生警覺性不足,才令女病人死亡。
仁濟醫院昨晚公佈事件。該名女病人因患有冠心病及心臟衰竭等,曾多次心臟病發,於本月十日由仁濟醫院心臟專科醫生在瑪嘉烈醫院,為其進行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需把三個支架放進病人血管內。
植入失敗未完全取出
過程中,醫生未能成功將一個支架植入正確位置,需將之取出。另外兩個支架則正順利植入在不同血管。醫生其後以為已將植入失敗的支架組件完全取出,惟病人於術後數小時情況轉差,心臟科醫生檢視後,才懷疑可能與遺留支架在血管內有關。
醫生翌日再為病人進行手術,證實遺留支架,隨即為病人在同一位置上放置新支架,以控制病人轉差的情況,惟病人持續惡化,昨日離世。院方事發後已立即向病人家屬解釋及致歉,對病人離世感非常難過,並向家人致深切慰問。個案已轉交死因裁判官跟進,院方亦已向醫管局匯報,並成立調查小組,八周內呈交報告。
心臟科專科醫生何鴻光指,通波仔時要先將外形如彈弓的支架,套在一條管狀球囊,當支架放到血管正確位置時,球囊會被吹脹以擴張支架,管狀球囊其後會被取出。他指有經驗及警覺性夠高的醫生,會在手術前先檢查血管情況,評估成功植入支架的機會,「可能係條血管(放入支架)有難度,放唔到,拎得返條管出嚟,就以為拎埋個支架」。
一般支架直徑約一毫米,有型號長度為一厘米,亦有型號長四厘米。另一心臟科專科醫生劉柱柏指,未成功擴張的支架被錯誤遺留在血管內,容易積聚血塊,造成阻塞,令病人情況急劇轉差。
■記者陳凱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