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人日過後本港近海作業的釣艇恢復出海,歲晚年頭休漁多天之後都有不錯收穫,不但正當時得令的白𩶘、黑𩶘產量豐盛連近年已極為罕見的冧蚌與石狗公也有浮現。
石狗公是石斑近親,雖然身價不可同日而語,但風味也殊不俗,只以體形短小,難登大雅之堂,故一直屈居廉價雜魚之列。連小飯店大牌檔也不加重視只用作滾湯材料而已。
據知味食家說條頭較大的石狗公肉質爽滑而魚味鮮美,實為水上人家所珍視,對其評價尤在「黃釘斑」、「鬼頭斑」之類的雜斑之上。
細條石狗公除了配合番茄豆腐滾湯之外更還有妙法是以油鹽水加陳皮絲浸煮至堪堪僅熟,嫩滑鮮冶十分美味。
石狗公拆肉作魚茸粥也是妙品與泥鯭粥各有春秋,但而今市面條頭較大的泥鯭多養殖貨風味未免大打折扣。
近年海水養殖業發達品種繁多,已不限於大家熟知的貴價海鮮。
最近有朋友擬覓海上野生「懵仔魚」,相熟魚販都無以應命,因時下市面所見者都是養魚。
「懵仔魚」是「魚仲」的俗稱,本名反而不彰也一向較為冷門售價也亦不貴。
潮州人愛以「魚仲」與鹹菜同煮。據吾友說甚為可口,區區多年前吃過一兩回印象已相當糢糊倒想有機會再一嚐滋味,可惜野生者已不易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