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ver:運動經濟學 - 伍家謙

Sunday Fever:運動經濟學 - 伍家謙

上周與Mediators籃球隊的成員們,一行十多人到台北觀看台灣高中籃球聯賽(HBL)決賽。戰情緊湊,氣氛熱鬧,不在話下;既然仙道彬早前已作詳細報道,隊友兼版友喬靖夫又有同行,為免「撞題」,容許我挑一個別的角度,談談商業與體育的關係。
中學生的比賽竟可令台北小巨蛋接近爆棚,看似不可思議;除了與當地籃球風氣盛、市與市之間的競爭意識強有關外,主辦單位肯持開放態度,亦為主因─成立賽事的台灣教育部門懂得、亦敢於將推廣工作交由商業機構負責。
近年每到四強階段,比賽之主要贊助商Nike都會大力宣傳、加強包裝。結果是西門町大部份運動用品店門外,都有HBL球員巨型廣告、店內出售的是學校球隊紀念Tee;小巨蛋外幕牆投射的,是主力球員造型照、場內則有籃球DJ搞氣氛。賽事成為話題,入場人數不愁,原來的小眾玩意變成大眾熱話,贊助商亦大收宣傳之效,皆大歡喜,真正做到「互利共贏」。
香港的學界賽事,每有傳統勁旅碰頭或戰至白熱化階段,其實不乏捧場客,至少兩校來打氣的同學們,已足夠令賽場變得熱鬧有餘;當然現階段要把比賽搬到紅館舉行不設實際,但另闢途徑令賽事更受關注,亦是條出路。多年來學界運動聞「商」變色,或許學生運動不應太商業化的確有理由,可是在兩者之間找個平衡點,似乎是利多於弊,HBL就是個好例子。
以往從事新聞業,與商業有關的一切都要極小心處理,即使冠名贊助亦要「避得就避」(快譯通、好易通等則是避無可避的好例子),以免被誤認收取贊助而影響公信力,連渣打香港馬拉松都要刪走渣打二字;新聞教條當然要守,但就體育來說,無論我們提或不提,贊助商的知名度亦不見得會有增減,坊間依然稱之「渣馬」。體育盛事與商業,已經難以分開了。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