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木棉樹開花,又有區議員要求摘花防結絮,今年還用到「絕育」的字眼,惹起一片謾罵。可是棉絮的確是致敏原,有機會影響一些居民,戴口罩不一定能夠解決問題,有些敏感需要戴眼鏡罩,一些朋友甚至是對棉絮皮膚敏感。
我反對斬樹,但如何在保護樹木的同時,照顧受影響居民的需要?
被批評的木棉樹不是天生,是人工栽種的,市區植樹本應小心選擇。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城市Albuquerque曾經有六歲小孩因為對動物園裏的杜松樹敏感去世,這些樹是市政府種的,家人成功控告政府。Albuquerque後來下令禁止種植杜松樹、柏樹、構樹等有機會引起敏感的樹種,就算私人花園為免影響社區,也不能種。
樹木專家因而設計出Plant-Allergy scale植物致敏程度表,把有機會導致敏感的植物分為一至十級,建議在學校等範圍,種植第一級完全不會引起敏感的樹種。推動allergy-free gardening(無敏感園藝)的專家Thomas Ogren批評很多種樹機構說沒事可做,或者甚麼都不該做,是無知,也沒有正視數以百萬計的成人和小孩的健康問題。
香港經常種錯樹,最早年是馬尾松。一八七一年英國林務官Charles Ford來港負責在郊區植林,當時選擇本土的馬尾松,由本地工人背着竹籮上山採種,苗圃育苗後再移種上山,馬尾松可以生長於寸草不生的山嶺,可是大量種植很容易出現蟲害:一八九四年蟲害成災,人手捕蟲達三十六噸!一九五○年政府廣泛使用殺蟲劑,可是八十年代依然發生大規模蟲害,馬尾松終於消失。
就算當時選對樹種,但也要跟進管理。二十年代香港引入耐旱、生命力強的台灣相思,三至五年便可長高到四米,香港原生樹可能要十至二十年,日戰後香港急需建築材料和燃料,因此政府大量種植相思。由於是外來樹種,鳥類昆蟲都不喜歡,影響生態,相思是很好的先鋒樹,但應慢慢換上本地樹種,令生物多元化。
近年政府終於不得不正視:台灣相思樹在香港只有大約四十年壽命,開始「夠鐘」。二○一○年一棵位於黃大仙鳳舞街斜坡的相思樹倒塌,壓毀兩輛途經的士。當時的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書面答覆立法局議員,透露位於人流高或車流高的地點,全港一共約有十四萬七千棵台灣相思。漁護署、地政署等等都開始修剪或改種,但以這數目之大,肯定需時。
香港還有更根本的政策問題:現在規定斬一棵樹,必須要種回同樣「胸徑」(人胸口高的樹徑)的樹。但舉例一塊地種了一百棵樹苗,十年後可能只能容許五十棵樹繼續長大,那斬去的樹可以種在哪裏?園景師古兆奉說:「種苗時往往會多種,除了因為即時景觀,也要考慮存活率,但樹長大要繼續保養管理,現時法例是注定樹木長大後擠在一起,種甚麼都不健康。」樹與樹之間,樹幹最好有五米距離,但我和古兆奉一起坐車,馬路邊不少相思樹擠得東歪西倒,連兩米距離也沒有,能撐四十年樹齡?
回說木棉,北大嶼山公路、沙頭角公路都有大量木棉,在郊外馬路邊是漂亮的風景,近年投訴的是上水、黃大仙近民居的,尤其人口老化,也許一些長者更容易氣管不適。木棉可活上百年,亦不便移種,但與其摘花殺樹,能否為這些受影響的居民提供健康活動、額外醫療券、更多上門家居清潔服務?
Profile: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