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手工藝老師傅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機械代勞,方便廉宜太誘人,手作被逼至牆角,無前景。可年輕一輩反而很尊重工藝而且好「渴」,君不見手作班遍地開花?雕刻144隻麻雀曾養活湄姐(何秀湄)一家,但現在麻雀舖營利有五千元已很不錯。捱下去,只為讓年輕人此這夕陽工業「得個知字」。同樣有雙巧手的日式紋身師Dust Wu(胡仔)拜訪湄姐,初試雕牌,「難」字滿天飛。雖然他的牡丹雕得麻麻,湄姐則謂首次嘗試,合格有餘了。
有新思維,傳統工藝回春不是夢!集合二人功力,一副新潮十三么出世。先由胡仔設計,萬子變慢子、索子有米、東南西北走簡潔路線圖像化。中發白保留原樣,皆因他認為線條夠靚。湄姐見設計圖。只見她左雕右鑽,然後吐出一句:「都幾刁鑽」,又繼續埋首,最後花了大半天時間完成。字體大小略有不均,線條不是死直,又!如!何! 味道、心血從不以「完美」形容,工藝嘅嘢,機器識條鐵咩?
不過姜大衞把刀都有生銹嘅一日,更何況係人呢?他倆交流時,講到雞啄唔斷的,竟是長年勞動,雙手變「傷手」。湄姐常被雕刀刺傷,膠布長駐店內;胡仔長時間操作紋身機器,搞到手指變彎伸不直。這些苦,靠手藝為生的人,零舍有共鳴。
記者:葉青霞
攝影:林柏鈞、陳永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