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籽】法國神秘攝影師JR 攝魄刻魂

【文化籽】法國神秘攝影師JR 攝魄刻魂

【文化籽:周末藝遊】

藝術三月,展覽如雨後春筍,除了享負盛名的Art Basel、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展覽夠吸睛外,亦有不少舉世知名的藝術家在港舉辦個人展覽。當中,兩位於國際藝術界舉足輕重的法國攝影師JR和美籍攝影師Annie Leibovitz舉辦個人攝影展,為文藝氣息濃厚的月份錦上添花。

攝上攝 捕捉JR街頭作品

提起街頭攝影藝術,許多人也會想起法國藝術家JR的巨型肖像作品,可惜大部份人只能在藝術網站或雜誌上欣賞到他的匠心獨運。適逢Art Basel即將舉行,香港當代藝術基金會(Hong Kong Contemporary Art Foundation)亦將於明天起舉行JR的大型個人展覽,展出他一系列最具代表性的攝影、裝置藝術、電影和短片作品。
自稱擁有世界上最大畫廊的JR一直隱藏真正身份,在巴黎地下鐵裏拾到相機的經歷,使他十七歲就開始他的藝術生涯。街道是JR的靈感泉源,他善於把作品與城市景觀融為一體,讓沒機會上博物館的人能隨時體驗藝術。以黑白噴墨打印出來的巨型相片是他作品的特徵,他們出現在不同城市的貧民窟、破爛的街道牆壁、殘缺的危樓上,讓人從相片中認識他的普世關懷和價值:人權自由、獨立思想、身份認同。
初次在網上看到JR的作品,內心被那種率直和真實的景象所震懾。原來他出道不久後,便在巴黎市郊蒙費梅伊(Montfermeil) 的貧民區Les Bosquets張貼居民可愛詼諧的肖像海報,直接批判社會和傳媒對貧民區所塑造的負面形象。二○○七年他創作了《Face2Face》系列,於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隔離牆及圍欄上,非法張貼於兩地從事相同工作的普通市民的大型肖像,讓觀者思考肖像主角的身份;二○一一年的《The Wrinkles of the City》則描繪在社會急劇改變中的老人。
JR說:「藝術從未改變過世界,但能改變你的視野,這對我來說,已正在改變很多事情。」於是,二○一一年他利用從泰德獎(TED Prize)所得的十萬美元獎金,發起了持續性的全球藝術項目《Inside Out》,到世界各地邀請路人拍下各種表情,印製成海報張貼街頭,以不同故事拉近人的關係。單單一年,他已在超過一百三十個城市張貼逾二十萬張海報。是次展覽除了展出JR知名作品,更會設置拍照區,讓市民參與及延續JR的《Inside Out》項目。

法國藝術家JR大型個展
日期:2015年3月15日至4月12日
開放時間:星期三至六;下午3時至10時
地點:淺水灣海灘道28號3樓The Ocean

貝浩登畫廊也在舉辦JR《GHOSTS OF ELLIS ISLAND──〈UNFRAMED〉項目小預展》,展示JR最新的《UNFRAMED》作品,展期為2015年3月22日至4月25日。

睇名人 女攝影師的激情

Annie Leibovitz是我最喜歡的女攝影師。她改寫了男性為主導的攝影世界,儘管在她之前Diane Arbus、Berenice Abbott和Eve Arnold等偉大女攝影師也做着同樣的事情;儘管後來者無數,仍無阻她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女攝影師。
美籍的Annie攝影生涯始於一九七○年《Rolling Stone》雜誌,短短三年間以二十四歲之齡成為雜誌首席攝影師,並跟隨滾石樂隊作全美巡迴演出。我尤其喜歡她這段時間拍攝的照片,黑白、真實而充滿激情。她最為人所知的是一九八○年拍攝的John Lennon與小野洋子雜誌封面,這張被美國雜誌協會評為四十年來最佳雜誌封面的相片也成為John Lennon的最後照片。
Annie得獎無數,最近中環Sundaram Tagore Gallery也正展出她十幅照片,包括Andy Warhol、達賴喇嘛及英女皇等名人照片,同場另一展覽是日本著名藝術家千住博(Hiroshi Senju)的螢光瀑布畫作。

Forces of Nature: Annie Leibovitz and Hiroshi Senju
日期:2015年3月10日至5月10日
地址:中環荷李活道57-59號 Sundaram Tagore Gallery

Malcolm McLaren and Christian Fletcher, Point Dume, California, 1985, Photograph © Annie Leibovitz, Image courtesy Sundaram Tagore Gallery

蛻變期 賞趙無極抽象水墨畫

香港德薩畫廊將為中國已故的著名藝術家趙無極舉行個展,展出藝術家由一九五○年起創作的十四件水墨和六件水彩作品。趙無極自小醉心於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熟悉米芾、趙孟虎等名畫家的創作風格。
為打破固有文化框架,他到巴黎求學後,開始轉攻油畫創作。七十年代,趙無極在好友兼詩人Henri Michaux鼓勵下,重拾毛筆,並探索水墨的可能性。這段時期趙無極畫出一系列富有西方抽象色彩的水墨畫,算是他突破中西隔膜的「蛻變期」。Henri Michaux曾言:「趙無極用他獨有的方法,研創了另一套水墨法則,從前人及自己的創作框架中解放出來。」這些作品代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西藝術的融合,標誌着中國傳統水墨藝術的變奏。這次是德薩畫廊於二○一一年《趙無極五十、六十年代作品展》後,第二次舉辦趙無極的個人展覽。

《趙無極:水墨水彩》
日期:2015年3月12日至4月11日
地點:中環雪廠街 16 號西洋會所大廈 8 樓 德薩畫廊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上午11時至晚上7時

趙無極打破中國傳統藝術框架,把水墨與油畫二合為一,獨創富西方抽象色彩的水墨畫。

玩互動 觀者作品中見自己

Michelangelo Pistoletto是貧窮藝術(Arte Povera)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認為藝術創作取材自日常生活物品,反對為藝術定義傳統標準,鼓勵不斷尋求藝術創作的新方法。他認為藝術創作是影響和建構社會的重要力量。
Pistoletto自五十年代起製作自畫像,鏡子是他創作中的重要元素,一九六二年創作的鏡畫《Quadri Specchianti》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他在紙上繪畫出人物,然後貼在亮澤的不銹鋼嵌板上,觀者欣賞作品時便會看到自己投射在嵌板上的影像,與作品合二為一,是一幅隨社會變遷,景象會有所不同的畫像。Pistoletto利用作品中觀者與人物畫像的互動,探索兩者之間的關係。一九七三年起,他更直接在於嵌板表面用上絲網印刷彩墨圖像,為畫面空間添上動態。
Michelangelo Pistoletto五十年來在歐洲及美國等地舉辦過無數展覽,包括費城藝術博物館回顧展《From One to Many 1956-1974》(2010);於倫敦Serpentine Gallery 展出的《The Mirror of Judgement》展覽(2011);巴黎羅浮宮舉《Anneé un-le paradis sur terre》展覽(2013)等。

《Michelangelo Pistoletto:PARTITURA IN NERO》
日期:2015年3月13日至4月15日
地點: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304 Simon Lee 畫廊

作品展示出同一人物重複出現於展示空間中。Pistoletto希望讓觀者反思個人身份,主動自省。

記者:王秋婷、劉東佩
編輯:黃子卓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