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一簽多行不能根治水貨問題(自由撰稿人 許驥) - 許驥

取消一簽多行不能根治水貨問題
(自由撰稿人 許驥) - 許驥

水貨客問題之所以會困擾香港多年,以致最近因此爆發激烈的衝突,有人覺得一簽多行政策是禍根。沒錯,深圳市民由於一簽多行政策,早已把香港視作大商場,周末來香港採購各種商品成為習慣。最近看到數據稱,從2009年到2014年,通過一簽多行來港的人次,已從147.2萬飆升到約1,485萬,的確驚人。但筆者認為,目前即便取消一簽多行政策,仍無法解決水貨客的問題。
水貨客是新詞彙,在過去叫走私。香港人也不翻翻看自己的歷史,從1949年中共建政,香港多少「愛國商人」都是靠向大陸走私起家的。韓戰的時候大陸缺物資,香港商人發達;文革的時候大陸缺白糖,香港商人再發達;更不要說那些小規模的向大陸走私大米、家電等等生活必需品了。所以,香港人應該要算一算,這座城市經濟起飛的原始資本積累,有多少比例,正是來自我們今天討伐的不法行為。即便現在,根據香港海關關長張雲正在海關2014年工作回顧記者會上所說,去年被控走私的水貨客中內地人佔六成,本地人佔四成。
所以,應該說從過去到現在,港人參與走私的事實從來沒有改變,不過是走私的貨品變了——過去是白糖、大米,現在是奶粉、iPhone。香港之所以變成「走私港」的真正原因,是大陸對走私貨品有需求。只要有利可圖,就有人趨之若鶩;倘若利潤夠高,甚至有人會不惜違法去做。大陸一日未真正開放,任何的打擊水貨客行動,乃至政府層面的政策,也是治標不治本的。奶粉限購兩罐又如何?商人永遠能夠找出對策,保證利潤最大化,「螞蟻搬家」就是證據。深圳海關大可抓成百上千水貨客,香港極端派大可再嚇哭多一些小朋友,都無濟於事。
當然,這背後還牽扯到大陸的誠信危機。市場經濟施行了十幾二十年,大陸人一心向錢看,搞得人心大壞,假貨橫流。香港的「奶粉荒」,正是從2008年大陸爆發毒奶粉事件後開始的。地球人已經無法阻止大陸人買空全世界了。在剛剛過去的新年假期,最不可思議的是連日本的馬桶蓋也被大陸人搶光。雖然大陸網民說:「香港不讓買,就去外國買!」這分明是一句氣話。但筆者很相信,香港如果真的對走私零容忍,大陸人絕對是會不惜一切代價瞄準其他渠道的。
但問題是,以前的香港人,為甚麼未見得像「光復行動」參與者那樣,對走私產生巨大反感呢?普通香港人抱怨,說2003年大陸開放自由行以來,香港越來越有錢,但是自己沒能分得一杯羹,這是事實。大陸「大國崛起」,大陸遊客來香港撒金,只餵飽了香港的地產商和個別零售商。諷刺的是,那些參與走私水貨的香港基層市民,反而真的因大陸同胞的消費力提升,而賺到了些許實惠。香港的貧困人口比例居高不下,有人故作憐憫地對路邊撿紙皮的老人家同情聲連連,為甚麼卻容不得讓本地低下階層帶幾罐奶粉換取一點生活費呢?
水貨客違法,這在筆者看來不過是托詞罷了。香港人對水貨客的仇視情緒,實際上既不是大陸網民說的香港人見不得大陸人有錢的「仇富心理」,也並非來自香港人自我美化的對不法走私行為的「正義感」,而是深層次的香港人對我城命運的自我放棄。「奶粉荒」問題,本應追究市場儲備機制不合理,而不是把怨氣全都發洩到大陸遊客身上。這種情緒是簡單的,也是低智的。正如抱怨大陸學生搶學位一樣,只看到表面上大陸學生日眾,卻看不到大學產業化,令學位貶值,這是香港內部的問題,即便香港不與大陸發生關係,矛盾仍然存在。
中港民間互鬥,再這樣鬧下去,惟官府認為民氣可用,廿三條遲早會有「合理理由」通過。親者痛仇者快,何苦來哉?去年佔中的時候,香港人喊了那麼多「學聯不代表我」、「學民不代表我」、「佔中三子不代表我」……現在也是時候說一句「極端本土派不代表我」了!香港自身的問題,與大陸的問題,有時候應該分開對待;市場的問題,與政治的問題,有時候也應分開處理,不可混為一談。否則,最終的結局只能是亂成一鍋粥,甚麼也解決不了。
一簽多行應該反對,但切不要以為取消了就能解決水貨客的問題。

許驥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