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政匯思的英文名是Progressive Lawyers Group。在意識形態問題上,Progressive都普遍被繙譯為「進步思想」。這個字眼通常都會引出兩種不同的反應。較常見的反應就是「究竟進步思想是甚麼?」至於那些以為自己知道進步思想是甚麼的人士,就會偏向大概說:「哦,我聽過進步思想,即是民粹福利主義及帶有浪漫理想但不切實際思維囉!」
但是,正如谷德眧在《食神》尾聲時說,這是「幻覺嚟㗎箒!」其實,跟隨進步思想才是最實際的。簡單來說,進步思想是一股相信社會是有改進空間的信念,而改進就是要使到社會更公義、更能把權利放在人民手中、更能為每個人創造平等機會、更能夠塑造一個不是掌權者及既得利益者「玩晒」的制度。
看下去,這些都是一些「阿媽係女人」的正路、常理。既然如此,為何進步思想會給一些人一個負面的形象?先說它給人「民粹福利主義」的感覺。在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前,進步思想的確有大政府、多福利的傾向。這種傾向與當時不少人把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全球經濟大蕭條及因而其後引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歸咎於大蕭條前的小政府、少福利政策。所以,二戰後的進步思想逐漸「膠化」,凡有社會問題就盲目地派更多福利、增加政府開支及頒下更多政府管制。
但當世界經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受到高油價的衝擊時,以上的方針一概失敗。這帶來的只有高通脹、高失業及資源或零售品短缺等問題,而受害者往往就是進步思想提倡要保護的弱勢社群。再加上那時期保守派大喊「政府不是答案、政府才是問題的根源」等口號,迫使進步思想支持者反省。最終,世界各地的進步思想支持者領會到「勿忘初衷」這道理,所以現今既不盲目地追隨「大政府」思維,亦不崇拜保守派的「小政府」口號。
譬如說,在一些社會平等機會的問題,例如種族、性別歧視等,又或者中小企受到大財閥欺壓的時候,進步思想支持者還會傾向希望「大政府」插手,透過法例打破既有制度的不平等。但到了派福利或提供設施給弱勢社群,現今的進步思想支持者亦會偏向「小政府」。在這情況下,一個跟隨進步思想的政府會先做好開支、稅務改革,確保能夠長遠做到量入為出才嘗試找派多些福利的空間。因為,如果派福利使政府負重債,這所帶來的通脹及往後的還債、還利息問題最終傷害到的都是社會的弱勢社群(大家看看現今的希臘就會明白了)。其實,只要能夠持久地推動更公平公義的社會,現代進步思想支持者會因應個別議題的實際情況有時支持「大政府」,有時支持「小政府」。
至於進步思想被看為浪漫理想但不切實際,這有兩個因由。一方面,保守勢力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會用他們的財力、權力把現有的不公平及不公義描述為「不能改變的現實」,希望受害者會就此招安。另一方面,進步思想的支持者亦不時會跌落做「正義超人」的陷阱,因相信道理是在自己的一邊而感染了「道德優越感候群」。這個病會令到患病者以傲慢、高高在上的語調、字眼及態度去解釋及推廣進步思想。大眾聽到這信息,就很容易會誤會進步思想是既討厭又難理解的「不實際」概念,把他們送進「不變是最安全」的保守勢力懷抱。所以,無論我們相信自己的信念有那麼對、有那麼正義,任何作為支持進步思想的人士(包括我本人)都不能「正義超人上身」。如果我們只懂得說「理想與真理」,大眾就會覺得我們是不切實際的發夢王。
相反,我們需要以平實的態度去推廣進步思想。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家明白爭取真普選並不是「阻住地球轉」的不切實際,而是因應怎樣解決社會及管治階層矛盾的實際需要去爭取的。只有這樣,我們講法治的重要性時才能避免被譏諷為「講呢啲」,而能帶出如果沒有法治其實會影響整個營商環境,使大家「賺少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解釋其實倡議醫保、退保改革並不是一群不負責任的人想拿納稅人的錢去亂派福利「養懶人」,而是要求政府有一個長遠的財政預算策略(而不是低能地見盈餘就亂派錢、有赤字就亂「收水」),使政府能量入為出地確保未來的弱勢長者得到適當的醫療及收入保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指出其實那些反對派福利的保守派人士就是在政策上、在土地上、在生意上最得到政府派福利的人,而其實市民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懶」這些既得利益者。
想社會有改進,但又要實際、又不想亂派福利?信「保守」好還是「進步」好?答案很簡單:保守思想會呃你,但進步思想就會幫到你!
* 註:以上只代表筆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他所屬律師行的意見。
任建峰
執業律師